东北网鹤岗3月30日讯 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养老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四世同堂、父慈子孝才叫享受天伦之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改变,这种观念正在逐渐被打破。经过记者走访调查发现,更多的老人表示不愿意跟子女生活在一起,而愿意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老年公寓 一床难求
家里有房子、有儿子,却偏去住养老院,这是图个啥?记者在向阳区的几家私人老年公寓看到,空床很少,条件好一点的都要提前半年预约。九马路的一家老年公寓里的一对老夫妻——孙大爷老两口儿,今年都70多岁了,身体都好,有儿有女有房,可是他们却选择了老年公寓。原来呀,退休后本来就闲不下来,老伴儿也是喜欢热闹的人,在老儿子家住了几年后,老两口儿身上的毛病也多了起来。孙大爷说,5年前,老伴儿突然检查出来脑梗,出院后,经常忘事儿,半夜经常不睡觉。偶然一个机会,一位老友前来探望,孙大爷发现本来郁郁寡欢的老友不仅面色红润,话题也很多,尤其是说起来养老院的生活眉飞色舞,听得刘大爷心里痒痒的。老两口儿考察了一番后,回家一商量就把名报上了。他们说:“儿女孝顺把我们接到家里住,在楼里生活实在没意思谁也不认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跟年轻人也不一样,思想观念也不一样,在老年公寓都差不多是一个年代的人,有共同话题。”史大妈今年60岁了,儿子刚结婚两年,他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把每个月房租交给老年公寓,她说:“现在的年轻人也不习惯跟老人长住,毕竟生活习惯不同,长了多少会有摩擦,一个人在家里又太孤单,把房子租出去住进老年公寓,又有吃又有住,还有同龄人说话聊天挺好。”一位老年公寓的老板介绍说,我们私人的标准房间每人每月五六百元,吃住都包括,也定期安排老人体检,像公立的福利院条件要更好,娱乐、健身、学习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每月费用也比我们高出一倍,但老人们去养老都要预约,否则就拿不到床位。“一床难求”不仅侧面反映了优质的养老院已然“物以稀为贵”,更多地反映出,离开儿女去社会福利院“集体”生活,成为眼下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选择。
自给自足 周末团聚
刘大爷夫妇今年都60多岁了,都是矿务局退休职工,现在儿子娶妻生子,孩子都已经5岁了,他说,儿子又要开创事业又要养育孩子,生活压力很大,但这些是他的责任,他必须扛得起来,老两口儿都有退休金,完全可以照顾自己生活,不习惯跟他们一起住,他说:“而且我们也有自己的情趣爱好,孩子给我们找了社区医生,每个月定期来给我们做身体检查,我们都报了老年大学的兴趣班定期去学书法和舞蹈,有时候跟老同事钓钓鱼、下下棋,生活很充实,跟他们一起住过两天,实在太别扭。现在这样儿子一家人每周固定都要来一次,大家一起吃饭聊天,有时间帮他们带带孩子,感觉生活挺惬意。”刘大爷的儿子说:“几次想接老人到家里住,都被他们拒绝了,他们说自己的生活挺有意思。现在想想孝顺不一定要四世同堂,随了老人的心愿就是最大的孝顺。”刘大爷半开玩笑地说:“现在都自己过自己日子,我们也不愿意跟年轻人凑那热闹,现在房子户型都不大,生活在一起也不方便。”
南来北往 异地养老
候鸟族老人是这两年才出现的,以冬南夏北居住为养老方式的老人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地老人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相比内陆地区,海边城市温暖湿润的气候对老人们构成极大的吸引力。一位长居青岛的鹤岗老人说,东北的夏天还好,冬天太冷,像我们这种有风湿病和老肺炎的老人就受不了,东北冬季里寒冷的天气使很多老人选择呆在家中,对身体健康没什么好处。来到青岛后,他的很多老年病都减轻了许多。随着内陆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条件不再是限制老人自由选择养老地的瓶颈。而那里的大大小小、不同档次的养老机构也让老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老年人真是越活越“潇洒”,许多老人省吃俭用的传统观念悄然改变,部分老人已开始向“享受”型养老转变。一些老年人选择在南方气候适宜的城市买个房子,夏天在北方居住,冬天到南方过冬,而这样的老人生活条件和收入状况相对比较都是很优越的。
有关专家表示,“孝顺父母的观念也应随时代转变、顺从老人的心意,并不要拘泥于老少同堂的形式”。儿女们的孝顺观念也应该随着时代进步而转变,“把老人养在家里就是孝顺吗?那不一定。有时老人养在家里,儿女们却都忙于工作,无暇照顾,那反而不孝。”老人和儿女们分开,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可以让老人融入群体,满足老人们接触社会的愿望,是一个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