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冰雪消融。随着春播季节的临近,备春耕生产已经成为当前哈尔滨市农业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哈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低。今年哈市加大投资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善蔬菜及水稻种植等实用技术成果。哈二局作为电力先行者冲锋在前,为农村电网建设绞尽脑汁。为确保全市粮食产量在250亿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哈二局员工尽情挥洒汗水。
“灯泡套间”育秧苗 配电增容暖心窝
2011年初,哈市道里区新农镇新兴村种植大户杨来创造出一套独特的北方寒地水稻育苗法———在温室里再支起一个小温室,给小苗盖个“套间”。小温室里放置5盏600w灯泡,用于保证夜晚温度过低时的棚内温度。杨来介绍说,以往种植户采用的都是燃煤保温的办法,既浪费钱也很危险。使用灯泡保证棚温方法后,一个育苗期下来就能节省90%的开支,收获期也比往常提早不少。
杨来得到了实惠,不忘和村民分享,大家纷纷放弃燃煤保温,改为灯泡“套间”。截止3月初,已有近百个大棚里采用“套间”育苗法。该村的用电量一下升至有史以来最高峰,有时连家里的电饭锅都启动不了,很多农户抱怨起来。哈二局发现新兴村负荷过高的情况后,立刻解决农业产量和居民生活的矛盾,开辟绿色通道,对该村原有变压器进行增容改造,将80千伏安的变压器增容至200千伏安。架设了一条专用线路,并对原有的老旧线路进行了改造。如今,该村的“套间”育苗法,已经广泛应用,很多临近村子的农户纷纷到新兴村学习经验。
抢抓农时扣大棚 贴身保电促平安
3月29日,哈市农委主任杨靖武介绍,今年哈市将以市场为导向,扩大高产、优质、高效作物种植面积。“十年九旱”是哈尔滨农业生产面临的现实,为此春耕将通过抢整地、抢播种、抢插秧,来加快我市春耕进度。
当田野里还是白雪皑皑的时候,道里区榆树乡望哈村的村民王占魁就开始张罗水稻育苗了。由于扣棚早,他家两栋育苗大棚里的最高温度已经达到零上10摄氏度了,冻土层已经消融,具备了开始水稻育苗的基本条件。
王占魁家的两栋大棚是3月27日扣成的。他说,早扣棚的目的就是早抢积温,育苗时苗床土化得越深,稻苗就越不得病,才能培养出壮秧苗。据介绍该村的24%的温室大棚都是集中在3中旬初扣成的,当时扣棚的农户集中,但很多农户缺乏安全用电常识,蔬菜大棚的用电接线不规范,存在极为严重的安全隐患。为保证其用电安全,哈二局成了保电小分队,深入千村万巷对大棚进行拉网式检查,对用电接线不符合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要求、存在地爬线和私拉乱接等违章用电的现象及时下达用电检查通知书,指导督促其整改。并帮助农户检修棚内、棚外线路,安装照明灯具和排灌设备,为了方便广大农民,哈二局有专人24小时受理咨询和服务
电力助蔬菜种植 服务保菜篮丰盈
3月8日,哈尔滨市蔬菜生产工作会议上公布,哈市计划拿出1亿元资金以“以奖代投”形式扶持蔬菜生产。据介绍,哈市计划利用5年时间,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作为需菜量较大的省会城市,哈市蔬菜生产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建国村是哈尔滨市首家获得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基地,三百余栋温室四季种植蔬菜,千余栋棚室里瓜果飘香,仿佛一个充满绿色的庄园。
在卢玉山承包的19栋四季常青的温室内,一棵棵青翠欲滴的苦菊正在争先吐绿,秧苗们正在“享受”滴水灌溉的滋润。在专门育苗的暖棚内,农民们忙着给一个个塑料种植杯中装营养土,一箱箱豆瓣般鲜嫩的黄瓜苗将入驻塑料杯中。由于大棚里的温度太高,大家都是一身汗,卢玉山只按动了一个电钮,电动卷帘机就将遮光帘放下一半,挡住大半日光。再按一个电钮,电动换风机就向室内吹来凉风,大棚内顿时舒适起来。抽水机自带的压力,使花撒喷出水雾。建国村像这样的全光电动节能温室一共有380个,一般的蔬菜大棚近千个,绿色蔬菜产量占道里区的四分之一。一直被南菜垄断的哈尔滨市场,开始出现地产菜的身影,并一举抢占了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农民获利颇丰。
建国村全光电动节能温室利用电控现代化种植,既科学又减少了劳动量。为保证这些电控机械和设备用电及15台水井变压器的用电设备及线路的正常运行,哈二局电力职工们经常去建国村巡视检查,维修维护。在农户家中,田间地头,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连续为建国村更换大功率变压器3台,并为其更换5公里的老旧导线。多年来从未因电力事故影响过农业生产。有了电力的充足保障,农民们的干劲更大了,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更高了。投建日光节能温室的农民越来越多,使建国村蔬菜生产面积由原来的1000亩增长到2500亩,品种由传统类别向苦瓜、脱毒马铃薯等名优特30多个种类发展,特别还引进了除蔬菜以外的花卉、食用菌等新的种植项目。
如今,建国村生产的黄瓜、番茄、油豆角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哈二局优质的电力服务会始终伴随着农民们在充满希望的致富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