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苍生大医”于维汉——记我国克山病防治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于维汉
2011-04-21 16:37:55 来源:东北网  作者:岳云雪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于维汉不顾身体不适,经常工作到深夜。(资料图)
 
于维汉这个英俊小伙到病区后成了农村大汉。(资料图)

  东北网4月21日讯 题:“苍生大医”于维汉——记我国克山病防治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于维汉

  记者 岳云雪

  古语云:大医精诚。精者,医术高明;诚者,医德高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唐代孙思邈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何为“苍生大医”。身为心血管病和克山病专家的于维汉,运半个多世纪之仁心、妙术,诠释了一位当代“苍生大医”的传奇经历……

  跪着治病的“于大爷”

  1935年11月,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70口人不明原因死亡后,20年来,每到冬季,都会有大批村民因这种疾病很快死去,村民们都害怕这个“瘟神”找到自家。

  这是1958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应该是北方农民歇冬过小年的时候,但一股不祥的气氛却正慢慢笼罩黑龙江省一些村屯。

  据克山县卫生防疫站工作人员杨登岭回忆,一天半夜,正在熟睡中的于维汉接到村民求救电话,他连忙带上抢救设备奔赴病人家中。当时是冬季,外面刮着呼啸的北风,于维汉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午夜骑车赶到几十里外的病人家中。

  当时病发的是个7岁大的小女孩,小女孩脸色苍白,蜷缩在炕上,不停地呕吐。于维汉见状顾不上暖暖冻僵的双手,连忙为病人诊治,可小女孩病情加重已经昏迷不醒,于维汉就一直跪在炕上进行抢救,就这样于维汉跪在炕上抢救了几个小时,病人病情才稍有好转,当于维汉想从炕上下去时,跪麻了的双腿已经不听使唤,一下瘫倒在炕沿边。

  多年来,于维汉常常赶几十里、上百里去病人家,为抢救重患,他常几天几夜不休息,实在困得受不了就蜷在病人身旁眯一会儿,饿了甚至连农村人都无法下咽的馊饭、冷饭他也能充饥。病区村民不再把他当成医生、教授,在病区的农民口中,于维汉的称谓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从最初的“于医生”“于教授”到后来的“老于”“于大哥”“于大爷”……

  “我从来不叫他于教授,自小就叫他‘于大爷’,是他救了我母亲的命,他就是我的亲人。”今年49岁的富裕县繁荣乡丰田村村民吕会玲坚定地说。1953年至1985年,于维汉常年在克山病重病区奔波,救治患者、调研,与“瘟神”进行了30余年的生死对决。

  离家数月,妻子难辨眼前“农村大汉”

  1953年,第一次到乡下,于维汉这个从小接受日式贵族学校教育的年轻人穿了一身“奇装异服”——黑皮夹克外面披着美国军用剪绒大衣,头戴“战斗帽”,足蹬高腰大皮靴,肩上还挎着一只双筒猎枪……年迈的克山县村民这样描述于维汉的“格格不入”形象。可自从1953年防治克山病时起,于维汉大约每年有七八个月时间在农村病区奔波,为病区农民防病、治病,时间久了,于维汉与当地村民打成了一片。

  一年,于维汉又是在病区忙碌了大半年后才回家。刚进家门,妻子徐岸明被眼前的这个1米80的大汉惊呆了。“他当时头戴狗皮帽子,身穿黑色夹袄,留着连毛胡。我真的没认出来那就是我的丈夫。”于夫人略显激动。“他告诉我,在病区没有热水,洗脸的水冰冷刺骨,剃胡子需要花时间烧热水,睡觉时间都没有,也就顾不上形象了。”

  “他真的是没有时间睡觉。”于夫人的眼眶湿润了。“一次半夜,于维汉坐着雪爬犁去抢救病人,途中于维汉睡着了,当快到病人家中时,发现于维汉不见了,便沿路往回寻找,结果发现他躺在雪地里睡着了。”

  当记者问及于夫人这么多年于维汉都不在身边,有没有埋怨过他。于夫人平静地回答:“这么多年来,他都在忙着抢救病人,我也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对他,没有怨恨,只有心疼。”

  头场雪,小年前后到次年3月份左右,是克山病的高发期,也是于维汉最忙碌的时候。爱人生两个孩子,他不在眼前,母亲患心肌梗塞住院病逝,他也不在。

  在克山病高发年代,新年春节是克山病多发季节,也是防治人员最紧张的时刻。每逢春节,于维汉总是留在病区坚持巡诊抢救,就这样从1953年起,于维汉在病区数个村屯同农民一起过了28个春节。病区的村民都称他是“百姓的教授,百姓的好医生”。


 
妻子徐岸明:“我都习惯了没有于维汉在家的日子了。”东北网记者 岳云雪摄
 
想起爷爷,于维汉孙女于心韵泣不成声。东北网记者 岳云雪摄
 
于维汉病逝后,人们追忆于院士。东北网记者 岳云雪摄

  为后人留下清晰的跋涉足迹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人类最朴素的心愿。然而,为了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于维汉以旺盛的热情,不知疲倦地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从1953年起,于维汉的人生、事业、荣誉和奋斗就与克山病联系在了一起,他因防治克山病而取得巨大的成功,哈医大及哈医大克山病研究所也因他而名声鹊起。

  或许,站在一棵大树面前,人们常常赞叹那壮硕的树干和繁茂的枝叶,而看不到深深扎在泥土里、默默向大树输送营养成分的须根。其实,树有多高,根就有多深。而对于一个人来说,根就是理想、信念、品格、情操。

  悠然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风华正茂、英俊潇洒的于维汉变成了今天功勋卓著、学贯东西的大科学家。于院士曾说的一句话至今仍像黄钟大吕般萦绕在他学生的耳畔:“我从事克山病治疗研究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消灭克山病是我追求的事业,我无怨无悔,自觉生活充实,尽了自己的全力。确实感觉到工作者是美丽的,尤其是和大家在一起工作是惬意的。”

  于维汉在病逝前这样对他的学生讲:“科技进步了,受益的是全人类,值得我欣慰的是,在我曾经走过的路上还有很多年轻人将继续走下去。”

  “于院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仍在心系他热爱的事业。我真想再看到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绿色浓阴下能出现于院士那大步流星、精神健朗的身影,一直做他的学生。”于维汉的学生关振忠不舍的诉说。

  省委书记吉炳轩在慰问于维汉的夫人徐岸明教授时所说:“于院士为我国克山病的防治建树旷世奇功,他把自己的全身心都奉献给了华夏儿女,可谓防治地方病的医学泰斗,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一代大医,实可难求!

  于维汉这位当代的“苍生大医”,以他的学养、智慧、品格,在人类医学史上书写出了辉煌的篇章。于院士走了,沉甸甸的悲痛重压在人们的心头。但他心系生命、执着刻苦、热爱生活、心存大爱的巨大精神财富时刻指引着后继者!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