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山病的“克星”
——追记我国克山病防治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于维汉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原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于维汉于2010年11月17日因病逝世。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王宪魁等领导发来唁电、敬送花圈。
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受胡锦涛总书记的委托前去于维汉家中探望,转达了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慰问。
于维汉,1922年1月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38年考入原满州医科大学,1945年毕业考入大连医学院攻博士学位,同年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中国医大二分校军医。1950年晋升为副教授,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科主任。1964年任克山病研究室主任、教授,1978年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克山病研究所所长。1978年担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校长。1982年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1984年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名誉校长。1987年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名誉主任。1997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维汉还曾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领导小组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席。曾任日本医科大学、久留米大学等4所国际知名大学的客座教授。于维汉为第十一届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和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自投身克山病研究以来,于维汉以勤奋探索、甘于奉献的精神,为我国克山病防治工作奉献了一生。
挺身而出,投身克山病防治事业
克山病属一种骤然发作、发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的地方性心肌疾病。1935年冬克山县张云辅屯死亡70余人,由此被称为“克山病”。这种病并不仅限于克山县,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很多省份的农村均有此病发生。因此,控制和消灭克山病成为医学界的一项课题。
1953年冬,哈尔滨医科大学接到黑龙江省委指示,派于维汉参加克山病抢救工作。他迅速奔赴我省克山县农村的重病区,开始了制伏病魔的战斗。这一仗一打就是半个世纪。
工作伊始,于维汉决定“从头开始,从调查研究开始,从搜集第一手材料开始”,常年奔波在黑龙江省北部克山病的重病区克山、北安、德都等地,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于维汉在病区不分昼夜地诊察、治疗、抢救,他常常赶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路去病人家,顾不得暖暖冻僵的手,就跪在炕上为病人诊病。为抢救重患,他常常几天几夜不休息,实在困得受不了就蜷在病人身旁眯一会儿,饿了甚至连农村人都无法下咽的馊饭、冷饭也能充饥。每到冬天发病的季节,他和助手就在克山病病区没日没夜地奔波,诊断治疗、积累资料。有的病人出现呼吸困难,于维汉就口对口地做人工呼吸。
1958年,村民毕爱兰年仅25岁患上了克山病,就在她快要绝望时,于维汉走进了她家。此后每年夏天和冬天于维汉都会到家里为她检查,送来药物。后来她的女儿15岁时也突发克山病,病情危重。于维汉闻讯冒着大雪赶来,在炕上守了一天一夜,使孩子转危为安。
一年冬天,于维汉从病区赶赴齐齐哈尔开会,由于雪深路滑,车子翻到了沟里。于维汉脊椎伤情严重,被送进医院,躺了两个月,这期间,他也从未间断研究克山病防治工作。于维汉工作繁忙,顾不了家事,母亲病重去世,他都没能送一程。当他看到母亲去世的电报,泣不成声,这成了他一辈子的心痛。
文革期间,于维汉遭受迫害,蒙冤隔离18个月。1969年8月,他在解除隔离后的第二天就奔赴富裕县病区开展克山病防治研究工作,而后在农村生活工作了整整两个年头。1953年到1985年32年间,于维汉常年在克山病重病区奔波,救治患者,积累了克山病防治研究经验。1961年,他提出了克山病病因假说,指出克山病发病与单一膳食条件有关,是一种与营养因子有关的地方性心肌病。1973年,他明确提出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并做了大量创新性研究工作,为克山病病因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
经过艰辛努力,于维汉和以他为代表的克山病医务工作者拯救了我国16个省区309个县(旗)、1.24亿病区人口,使病区彻底摆脱了克山病魔的侵扰。在克山病区防治一线,哪里有克山病患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为了病区百姓的健康,他有20多个春节都是在克山病重病区度过的,人们深情地称他为“百姓的教授、百姓的好医生”,被同行称为“我国克山病防治泰斗”。
努力探索,大力推进地方病防治工作
1964年,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领导小组决定创建克山病研究室。在于维汉的主持下,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创建了克山病研究室,后扩建为研究所,于维汉为首任研究室主任、所长。他走遍了全国16个省、自治区的170个克山病病区开展调查研究,培训当地医生;他与同事们一起调查60余万人,抢救医治6000多位患者,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掌握了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规律、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确定了防治措施。同时,在克山病的临床诊断、分型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制订了我国克山病诊断标准。在克山病临床治疗上,探索出亚冬眠、适当补液治疗急型克山病的有效方法,挽救了无数病区人民的生命。
1984年,他主持领导了由7省市、17个防治科研单位组成的历时三年的云南楚雄克山病综合性科学考察,进一步推动了全国和全省的克山病防治工作。在他及他的团队的努力下,黑龙江省自1991年以来已经十多年没有急型克山病发生。
于维汉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心肌病学者的关注。1979年以来,他先后15次赴日、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1982年他应邀出席了在布拉格召开的第14届世界内科学会议,被选为心肌代谢组执行主席。1984年,他在东京心肌病国际学术会上发表的论文受到高度评价。
于维汉防治研究克山病成果丰硕,多次获得国家和有关部门的科研奖项。1978年,他负责的科研课题,有4次获全国科技大会奖;4项获国家医药卫生成果奖;他所主持的楚雄克山病综合科学考察获1990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百篇,专著多部,其中,他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为我国地方病控制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竭诚奉献,获得广泛认可与尊敬
1978年起,于维汉先后担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他把自己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国际先进教学经验,运用到学校管理之中。在任副校长、校长期间,坚持原则,光明磊落,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担任大会执行主席,美国华盛顿大学等4所大学多次提出与其合作并邀请讲学。
经于维汉院士引荐,哈尔滨医科大学共派往日、美、加、英等国家和地区著名医科大学研修、攻读研究生和参加学术会议人数多达2500多人次。他从教近60年,1978年起开始培养心血管疾病和地方病(克山病)的研究生,20多年共培养硕士生38名,博士生32人。目前,于维汉培养的学生在国内外科研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部分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
于维汉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从来不领取院士津贴。2000年,他用院士津贴设立了“于维汉院士贫困大学生奖学金”,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
于维汉的逝世在龙江大地引起广泛震动与反响。光明日报、健康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晨报、黑龙江电视台、生活报,哈尔滨日报、新晚报,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东北网等媒体做了报道。哈医大教职员工获知他逝世的消息,纷纷表示遗憾,许多人不禁热泪盈眶。于维汉的学生们追忆起老师的教诲与美德,很多人失声痛哭,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在于维汉的追悼会上,繁荣乡、永进村的村民代表,面对他们的恩人长跪不起,不让他“走” … …
生前,于维汉在1956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1962年至1966年多次被授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劳动模范和标兵;1978年被黑龙江省科学大会授予“科学标兵”称号;同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特殊贡献奖;1979年至1981年连续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1973年至1994年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地方病防治先进工作者。于维汉的先进事迹,曾多次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报》、中央广播电台以中、英、日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