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2009年4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齐心协力,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建立机制,克服了改革起步阶段的种种困难,基本医疗保障面大幅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医药卫生运行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三年医改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自4月24日起,本网将推出系列报道,着重宣传各地、各部门在医改方面取得的成效,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建设和谐龙江、幸福龙江作出更大贡献。
东北网5月12日讯(记者 王蕊) 在贯彻落实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过程中,海林市将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作为医改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工作中科学配置资源,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服务能力,努力筑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底,实行“走进病人家庭、送医送药上门、送健康上门、全天候服务”新模式,让百姓不出门就能看上病。
海林市从强化管理手段入手,为确保医疗机构高效运行,乡镇卫生院对辖区内乡村医生全部实行“三制、四统一”管理,即目标责任制、聘任制、考核制和政务统一、药品统一、业务统一、人员统一,签订工作责任状,从而做到目标、责任、义务“三明确”,聘任期为1年,捆绑式参加医疗责任险,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健全了村级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采取业务讲座、临床代教、进修学习、“以会代训”、“拜师结对子”等形式,加强业务指导,开展技能培训,提高了从业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为了打牢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础,海林县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推进“五个规范化”建设,增强网底功能。按照方便群众、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推行标准化建设,目前,海林市112个行政村都设立了村卫生所,基本实现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采取“村医出资、村委会扶持、政府补助”的办法,投入资金80余万元,完成村级卫生所用房规范化建设,“六室分开”达标率达到95%。对注册资格考试不合格和不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村医,坚决不予注册,严把准入关,认真执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并配合开展医疗机构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对全市村级卫生所进行地毯式清查,合格一家,许可一家,目前,已取缔黑诊所5家,限期整改13家,着力营造安全、规范、有序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
海林市在强化乡村医疗环境和能力的同时,以群众满意为目标,深化服务理念,全力推进医疗服务上档次、上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质量,首先转变了服务理念。牢固树立“大卫生”观念,深入开展基本医疗、疾病控制、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六位一体”综合性服务,实现了“小卫生”向“大服务”转变。针对以往“坐等病人”的服务模式,推进责任医生制,实行了“走进病人家庭、送医送药上门、送健康上门、全天候服务”新模式,累计组建下村医疗队8支,选派医务人员151人,诊疗9万人次。截至目前,在全市范围内的乡村中,建立农村居民家庭健康档案12.3万份,完成了16262名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筛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人17209人,为农村妇女发放叶酸1051瓶,促进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强化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