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3日讯 到2010年年末,哈尔滨市户籍总人口为992.02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42.6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38%。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哈市的青少年人口比例在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在上升,人口老年化进程在加速。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已经步入老年期,“421”模式的家庭正在迅速增多,在这样一个每20个人中就有近3位老人的社会,养老问题已经是一个有容忽视的大问题,因为,这不仅仅关系到生养我们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更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未来。
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有所缓解
虽然60岁上的人就被定义为老年人,但是很多60来岁的人还都认为自己正当年,养老问题更多的是65岁,甚至70岁以上的老人及家属才需要面对的问题。同时“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如今似乎已经被彻底颠覆,绝大多数的老人和年轻人都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养老真的不能指儿女。
今年70岁的林大爷是位高级知识分子,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高校工作,退休后又被一家民办高校聘为顾问,现在还在健康工作。老伴薛大妈今年65岁,是一个老网民,每天都要上网找点她需要的东西,偶尔帮着女儿接接孩子做做饭。林大爷的儿子一家在南京,女儿一家在哈市,林大爷从来没认为他们养老要指望儿女。“儿女们工作都很忙,连自己的孩子都照顾不过来,有时还需要我们帮忙,如果指着儿女养老那必须住在一起,现在有谁愿意祖孙三代住一起,老的小的都觉得不方便。我们老两口商量好了,等到真老了,我们就找个合适的养老院。”对于林大爷的想法,女儿林女士也赞同。林女士表示,有儿有女住养老院就是不孝的观念早该摈弃了,其实这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如果有能力亲自照顾年迈父母当然最好,但是想一想现在城市中,‘421’家庭结构越来越多,传统的养老方式显然已经很不适合。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美好愿望与现实矛盾时,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林女士说:“我们现在担心的是真到需要去养老院时,却找不到合适的。我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我想找一个入住老人都有一定知识文化,养老院条件要好一些,像军队的干休所那样的,可是目前哈尔滨这样的养老院太少了。”
据了解,目前哈市养老院有公办、民营两种模式。据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的工作人员介绍,哈市民政部门下属的公办养老机构有第一福利院、第二福利院、第三福利院和市安康福利院四家,目前总床位数3331张。安康福利院近期又新增加了300张床位,预计年底前将投入使用,这样总床位将达到3631张。公办的养老机构无论从规模、硬件设施和配套服务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入住率始终在90%以上,一直是“一床难求”。“养老难”中的“最难”———失能老人的养老在公办养老机构也能得到部分解决。据了解这几个养老院都有接收失能老人的能力,也有计划地安排出接收高龄、失能老人的床位。在第一社会福利院里住着百余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百余位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而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恰恰是多数民办养老机构拒绝接收的两类老人。
多年来机构养老的大旗其实一直扛在民营养老机构的身上。目前哈市各类民营养老机构的床位总数达到11572张,新建的白渔泡老年医疗护养院一期已经竣工,可以再增500张床位,达到12072个,是公办养老院的近三倍。但是民营的养老机构大都存在着规模有限,相当一部分都是居民楼里三室一厅重新隔断而成,卫生条件一般,不能提供医疗服务,一般都是一个人张罗,几个亲戚帮忙就开起来了,民政部门也正在对一些不合标准、没有注册的私人养老机构进行连锁整合,为民营养老机构提档升级。
居家养老,已经起步前景不错
生活中,95%以上的老人不论自己身体状况如何,依旧钟情于住在自己家里。老龄化进程加快,“未富先老”社会现状也决定了中国的老人大部分还必须居住在自己的家里养老,应该说“居家养老”是目前中国的老人与政府都钟情的一种养老方式。
“居家”顾名思义就是住在自己家里,但是虽然老人住在“家里”,却可以享受到“家外”的养老服务。从2008年起,我市投入2000余万元资金开始在主城区启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政府部门以社区为依托,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困难。据了解,目前哈市已经利用居民社区内的闲置空房建起了106个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站,利用日间照料站,社区里的老人就可以享受到这样的养老服务:白天老人可走出家门到照料站去,和老邻居们聊天、打牌、看电视,晚上回到自己家中,享受一种既不离家又能集体养老的生活方式。
据市老龄委助老办负责人胡玉杰介绍,居家养老服务越来越完备之后,老人们的居家生活会越来越便捷。社区会为辖区内的老人建立档案,了解老人的基本需求和身体状况。同时社区也要与辖区内的一些口碑好、讲信誉的商家建立联系,像家政公司、粮油菜店、理发店、药店等,老人有需要时,这些商家都可以快速优质地提供服务,而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就是这样一个网络的中枢。打个比方,独居的王大妈家下水堵了,如果按照常规方法,她要先找通下水的公司,可能楼道里会有很多这样的小广告,然后打电话找人等待对方上门来维修。这个等候时间可能是一个小时,也可能是三四个小时,同时陌生人上门对独居老人来说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但有了居家养老服务,王大妈只要打个电话到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心就可以帮忙联系在中心备案的、附近的商家去服务,既便捷又安全。居家养老的服务项目多种多样,只要是老人需要的都可以列入其中。据介绍,到“十二五”末,我市城区内将基本实现便利老年人居家养老的“15分钟生活圈”。
以房养老,民间悄悄开始试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房价的高涨,许多老人名下的房子已经价值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但是他们手头可支配的现钱却不多,于是一些老人另辟蹊径,盘活房财,实现了“以房养老”。
记者了解到,“以房养老”的老人有两种。一种是将自己的房子出租,然后拿着租金去住养老院,不但养老院的费用有了着落,甚至还有盈余。在以房养老的老人中,这种是最常见的也是“保守型”的。还有的老人看好了南方冬季的气候,索性卖掉房产,开始“候鸟生活”。
本月初宁双荣老人再次飞往三亚,开始他的“越冬”生活。2008年老伴去世后,他把自己的房子卖了,开始尝试候鸟生活。每年5月到11月,他都在哈尔滨的一家条件不错的民办养老院生活,11月到次年5月到三亚居住。不过宁大爷之所以能如此“大手笔”也仰仗老人拥有两处房产。“总要给自己留个落脚地,几年后走不动了,还得回到哈尔滨定居,到那时再享受居家养老。”宁大爷已经给自己做好了打算。
据了解,国内目前只有北京市在“十二五”规划中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以房养老的试点工作,但哈市民间的“以房养老”早已试水多时。
精神赡养,任何方式无法取代
据一位长期从事老龄问题研究调研的专家介绍,社会各界和老人的家人在给予老人生活上的物质赡养外,还应该注意对老人的精神呵护,老人更需要子女们的“精神赡养”。
专家指出,许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都感到寂寞,盼望孩子能多陪陪自己。其实他们需要的并不是孩子给多少钱,也并不是要孩子往家买什么东西,他们最希望的是孩子能回家和自己说说话,聊聊天。但是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各种压力让中年人几乎喘不过气来,很少有时间回家。那首《常回家看看》也往往成了人们歌中唱到的“美好愿望”。
采访中记者得知,所有的老人都关注精神慰藉。其中,希望与邻居结对照顾和希望社区干部经常上门看望的老人很多,这体现出远亲不如近邻和老年人对社区干部的信任。另外,有相当数量的老人感到日常生活寂寞,希望有人能来家坐坐,聊聊天。
据统计数字显现,我省目前有6万多名老年抑郁症患者。专家指出,在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居家养老的老人们更需要的是“精神赡养”。许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精神生活匮乏,他们往往整天在家里看电视。长期封闭的精神孤独极易让老人们产生抑郁情绪。专家指出,老年人应该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作为现在的子女,将来的老人,还有社会各界,大家都应该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精神关爱和“精神赡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