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局长崔劲松。
东北网12月2日讯 目前,哈市交警部门正在开展规模空前的交通秩序综合整治,整治措施超常规、治理手段人性化,除此之外,哈市交警把“宣传”与“整治”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来操作,“铺天盖地”搞宣传,旨在让交通安全家喻户晓。
哈尔滨市目前的交通状况怎样?城市交通形势严峻的症结都有哪些?治理城市交通应该从哪些环节入手?就以上问题,哈尔滨市公安交管局崔劲松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1
城市交通“硬件高、软件低”
记者:哈尔滨市目前的交通总体状况怎样?
答: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哈市的交通现状很贴切,就是:交通硬件“高”,交通软件“低”。据我们的准确统计,截至目前,哈尔滨市登记在册的机动车数量已经接近80万辆之多,仅新车落户一项,每天就以平均200辆的速度在递增,最多的时候,一天新增近300辆。哈尔滨市机动车驾驶人队伍也已经接近了160万人,而且仍然在以年均13%~15%的速度递增;可以说,哈市的机动车和驾驶员队伍已经达了一定的规模,那么照这样的形势发展下去,城市道路又会承受着怎样的压力呢?我们可以预见。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城市交通硬件也就是“道路”的发展情况。近年来,哈市城市化进程步伐之快、道路体系完善之大,大家有目共睹,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发展城市交通事业,特别近两年来,哈市交通硬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网布局得到了空前的优化,大家都知道,这对于哈尔滨这样一座老城区来讲,对于一个可以说路网格局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经“格式化”了的城市来讲,对于一个在规划上很难再挪出更多空间来发展交通事业的城市来讲,消除交通节点,打通断头路、升级改造道路、修立交建高架,各项规划和建设难度之大我们可以想像,应该说目前哈市的交通硬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交通软件”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目前交通软件提升相对滞后于交通硬件的发展,一些交通参与者缺少交通安全意识和文明参与交通的意识,道路上人车不能完全实现各行其道,所以走在路上直观感受很乱,交通陋习随处可见,交通违法屡禁不止。
总的来看,在全市机动车、机动车驾驶人总量持续性大幅度增长的形势之下,必然会导致一种结果的出现:那就是不可避免的增加了交通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交通安全形势严峻。
2
交通矛盾决定因素在于“人”
记者:交警部门开展此次交通综合整治的出发点是怎样定位的?通过整治想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或者效果?
答: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城市交通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决定性因素在于“人”。当前哈尔滨市民整体的文明交通意识差强人意,广大交通参与者的文明交通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亟待提高。为什么这样说?在出行路上,经常会遇到耐心排队等候放行车辆,被其他“夹塞”车辆抢道;信号还没变,后车就开始不停的鸣笛催促;斑马线前原地等候绿灯过街的人却无耐地被无视信号的汹涌人群推搡着就过了街;学校、商场门前很多人宁愿把车停满道路也不肯多走上几步的距离,而把车停在远处不妨碍交通的地点;还有一大部分人的交通行为是建立在管理者的约束之上,不能变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律,比如说但凡开展大规模的交通整治,都会有人多方打听询问:“今晚交警有没有夜查勤务,几点开始几点结束”、“某某路口的电子交警好不好用”之类的话,可见,大家的交通安全意识相当的被动,总以为交警管得严、就是为了罚款,根本不理解交警严管是出于一种关爱和保护;还有就是我们执勤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煞费苦心”逃避处罚的手段,比如交警在对酒后驾车者例行检查中,首先多数闻到的是“口香糖”的味道,更有甚者用吃“大葱大蒜”去味,企图蒙混过关。还有一些人,认为刑法、民法是法,偏偏不把交通法当成是法,根本认识不到潜伏在交通违法背后的巨大危害,正因为有了这么多错误认识,使得很多人受到了本不应该受到伤害。
所以,我们必须要拿出实实在在的办法,管好交通、管好秩序,打好这次攻坚战。力争在哈市中心城区和主干街路基本实现“车不越线、人不斜穿、路无障碍”的目标。
3
治理交通力度堪比整治“酒驾”
记者:据了解,交警部门在严管严控的同时,会实施很多有针对性、极具人性化的措施,具体都包括哪些内容?
答:这次整治会战我们在全市广泛开展交通专项治理的基础之上,重点突出“五区域、十街路”,包括中心商业区域,校园周边区域,事故高发区域,货运集散区域,人流密集区域五个区域。新阳路、埃德蒙顿路,中山路、大直街等10条道路。
此间,为了能够使会战行动有的放矢,我们确定了当前交通中12类重点整治对象,进行“专项专治”,拿出堪比治理酒驾的决心和力度,打击各类交通违法,主要包括对“送子车”安全大检查:签订交通安全责任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突出源头管理实效。“三超一疲劳”专项治理:以城乡结合部和出城口为重点,对7座以上客车和货运车辆路检路查,做到超员、超载、疲劳驾驶不上路。“一拖、二锁、三粘贴”治违停:重点对校园周边、中心商业区、党政机关驻地、主要街路交叉口实施清理和管控。抓拍违法:针对机动车随意变更车道、逆向行驶的问题,充分发挥移动设备和电子抓拍系统作用,实施“警车巡逻跟踪摄录法”、“选取定点摄录法”等措施,形成严管严罚氛围。“体验式执勤”治违法:断续推行“站、看、念”管理措施,严厉处罚交通违法行为人的同时,将组织违法行为人上路站岗执勤,观看交通事故警示片,念读学习交通法条等形式,通过体验城市交通培养文明交通习惯的养成。“公路50公里见警车”:针对长途客运车辆超员、超速的问题,哈市交警部门将组织县市大队管控公路交通,确保每50公里内就可见到警车,对超员违法车辆在依法处罚的同时,坚决实施卸客转运,对超速50%以上的要坚决吊销驾驶证。“早中晚”不间断查酒驾:针对酒后、涉牌涉证等交通违法问题,要坚持组织早、中、晚勤务,实施定点打击,坚决以高压严管态势打压违法势头。“营运车”治理管教结合:针对公交车、出租车交通违法问题,在依法实施严格管理同时,联合交通部门,充分依托行业监管的作用,加强从业人员教育,严把资质审核关。“多部门联合治摩的”:针对摩托车、港田车交通违法问题,要采取警便结合、定巡结合等措施依法严惩,还要联合巡防支队、交通稽查、残联等部门,依法对影响城市文明、交通安全及非法营运进行整治。“三班两运转”治“大货”:针对残土车疯狂行驶问题,交警、将会同巡特警组成联合整治组,采取“三班两运转”模式,重点对夜间残土车超载、闯红灯、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等违法行为进行打击,有效规范残土车运行秩序。针对货车违反限行问题,科学设置限货点勤务,严把外围关,从严处罚违反限行管理规定的车辆,合理引导货车驾驶员改变运行习惯,提倡夜间运输。“抄报、收缴”治军警车:针对军警车违法的问题,联合驻军、武警、警务督察等部门,共同开展集中整治,采取抄报、抄告、收缴等硬措施,从严规范军警车辆行车秩序。
同时,有效开展媒体宣传是本次整治会战的一项亮点工作,我们把他放在了与整治同样的位置来进行操作,用有效手段“铺天盖地”进行一次大宣传,让交通安全家喻户晓,让交通文明深入人心。比如:我们将在各辖区人流密集地或交通违法高发区域,设立交通安全宣传站,提供交通安全服务;依托省市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开辟整治专栏,建立曝光台,包括军警车辆、党政机关车辆在内各类车辆违法一律曝光,通过电视新闻曝光行人及非机动车违法行为;继续组织“女警宣讲团”深入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学校开展宣讲活动,组织“专职安全讲解员”深入环卫部门,讲解交通安全常识和安全避险知识,深入公交、出租、长途、货运等易发生事故单位宣讲,从源头上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4
优质交通
“守法、礼让”缺一不可
记者:我们应该怎样文明参与交通?确保安全顺畅。
答:大家必须知道创造一个有序、安全的秩序其实并不难。交通活动是由每一个参与者的行为组成的,大家自身的主观行为起着决定性的因素。简单地说,只要做到“守法”和“礼让”这两点,一个优质的交通环境就基本可以实现,二者缺一不可。
“守法”是前提,做到守法就要摒弃自身的不文明交通陋习,不仅从自己做起,还要用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文明参与交通,同时要认识到自己有交通违法行为,就是对自己、对他人的安全不负责任,同样别人有交通违法行为就是对自己的安全构成了威胁,所以自己文明参与交通,自己安全才有保障。
“礼让”是保障,出行当中要保持一种平和心态,不冲动不制气,不从众被动实施交通违法,不被他人的不文明交通行为干扰和影响,坚持做一名文明礼让的先行者和传播者。守法出行多数人可以做到,但说到礼让,能做到的就很少,比如说:在通过一处路口过程中,前方车流已经饱和,继续前行就会把路口堵住,停车等候就可以让出路口,实际我们看到能做到后者的少之又少,所以信号转换后,导致左右方向的车辆无法通过。路口的畅通其实就是这样简单,只有大家留意慎行,即使路口只有十米的距离,也可以让道路畅通无限。
5
管理交通
警民贴心最重要
记者:我们了解,这次交通整治会战行动中,交警部门更加注重,提高全民的互动和参与,那么这种沟通和对话通过什么方式进行?
答:我们交警支队开通84299110、84213110(监察室提供)两部电话,大家可以通过拨打这两部电话与交警部门进行直接对话,同时我们正在筹备建立一个网络平台,有关工作也正在推进当中,很快就会向社会公布,届时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留言反映问题和建议,我们设置专人进行信息的整合疏理,并将在第一时间通过该平台进行反馈和答复。另外,我们与相关广播媒体合作即将推出《交警队长在路上》节目,每天由正在路上执勤的辖区大队领导通过专线电话,以直播的方式向市民发布本辖区内交通状况、出行诱导、绕行提示、安全提醒等交通服务内容,进一步提升公共关系建设能力,搭建新时期更具柔性的警民互动平台。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主动与广大交通参与者进行零距离的沟通,把交管工作置于百姓身边运作,拉近距离,增加认知,虚心接受群众意见和建议,交警部门与广大市民一起携手,共同打造一个优质的城市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