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特色城镇化 崛起黑龙江】龙江走出一条独具特色城镇化道路
2011-12-08 10:10:18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玮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引龙河农场一设施齐全的宜居小城。陈贺 摄

  发展的航船风帆正劲——闯出一条具有龙江特色、龙江气派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奋进的鼓点激越铿锵——龙江趟出一条“多快好省”、一体发展的城镇化新路。

  2009年,省委高瞻远瞩,科学决策,把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作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大思路、大战略,大手笔部署。全省城镇化建设全面铺开。

  1000多个日日夜夜,黑龙江在城镇化的道路上奋力拼搏,创造出历史性“巨变”:生产总值增幅节节高,10项重要指标位次前移,多条战线和城市经济大跃升。

  巨变,因何而生?

  创新大潮风起云涌

  “强龙”蓄势腾飞

  黑龙江日报12月8日讯 “一线双核”带动,“三级配套”助推,“四大会战”给力,“城乡和谐”共荣。近3年时间,预计全省住宅建设投资将达2800亿元,相当于过去3年的2.1倍,等于全省3800多万人口每人增加了12平方米住房,保障房建设规模跃居全国第一

  古老的黑龙江再次“给力”,激情的黑龙江昂首出发。“五大超常举措”使黑龙江的城镇化道路写满了“创新”两个大字。

  “一体四区”领跑,让地处边疆高寒地区的龙江人住进好房子、暖屋子,这是省委、省政府为全省人民谋划打造的最大民生工程。2009年以来,全省市地县城镇化全面铺开,垦区、林区、油区、矿区率先领跑。近3年时间,预计全省住宅建设投资将达2800亿元,相当于过去3年的2.1倍,等于全省3800多万人口每人增加了12平方米住房,保障房建设规模跃居全国第一。

  “一线双核”带动,哈尔滨、大庆成为全省城镇化的领军者、工业化的领先者和现代化的领跑者。2008年以来,黑龙江省委充分发挥哈、大、齐、牡4大中心城市位居全国少有的一条“黄金产业带”、一个“交通大动脉”、一块“经济增长极”的区位优势和巨大潜力,特别是以哈尔滨、大庆两个经济总量达全省2 / 3的“双核”中心城市领跑全省城镇化。目前,4大中心城市城镇化增速、GDP增长均高于全省平均增幅约1个百分点。

  拿出“真金白银”,“三级配套”助推。省委提出“宁可砸锅卖铁,也要保障配套资金到位”,落实省、市(县)和垦区、林区、矿区、油区三级配套。2008年以来,全省投资近3000亿元用于“三棚一草”和保障房建设,国家补贴约200亿元,全省财政投资约600亿元,“四区”企业投入800亿元,职工注资达1400亿元,形成了1:3:8:14的四级叠加放大效应。

  “四大会战”打破了寒冷地区城镇化建设必然落后的“梦呓”,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龙江森工速度、垦区速度、名镇速度和交通速度。森工林区会战使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4平方米提升到22.3平方米;垦区会战新建改造住宅2600多万平方米,城镇化率提高到80%;旅游名镇建设两年完成投资67亿元,开工建设278个项目。

  昔日垦区和地方“各自为战”的篱笆墙被拆除,“城乡和谐”走向共荣。省委推动垦区、林区与地方共同推进城乡一体化,高屋建瓴地创建垦地合作的“四级架构”:“垦地”合作、“局市”共建、“场县”合作、“场镇”一体化试点精彩纷呈。目前已有13个林业局与所在县市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全方位敞开了合作共建“大门”,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繁荣。

  黑龙江抓住了前所未有的城镇化机遇,开展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城镇化大会战,创造出一条独具龙江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打造“龙江特色”范本

  强势崛起步入“新拐点”

  “高端设计”创造龙江奇迹,“四龙劲舞”舞出一片宏图伟业,“龙脉崛起”四大中心城市,省部合作上演精彩大戏,“文化长入”三产异军突起,“重锤响鼓”引领用人导向。经历了近30年发展相对缓慢之后,龙江终于出现了令人振奋的“新拐点”

  思路清晰,举措有力。一系列重大举措凝聚成一股强劲的力量,推开了龙江城镇化的大门,敲响了龙江振兴的战鼓。

  “高端设计”创造龙江奇迹。省委汇聚民智,联系省情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倾听民声,彰显民意,适时理清发展思路,鲜明提出并成功推进了“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战略,闯出了一条符合黑龙江省情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

  “四龙劲舞”舞出一片宏图伟业。省委“强势助推”四条战线的快速崛起:用强力支持农垦战线发展场县合作、发挥垦区代耕代种代收能力的重大举措,超常发展大农垦带动全省大发展;用倾力支持森工战线推进城镇化、发展区域合作共建的重大举措,超常发展大森工带动全省大发展;用大力构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发展旅游名镇旅游产业的重大举措,超常发展大旅游带动全省大发展;用全力支持交通大建设、发展现代立体交通的重大举措,超常发展大交通带动全省大发展。“四龙”领跑龙江经济列车飞奔向前。

  “龙脉崛起”四大中心城市。省委把全省经济跨越发展的基点放在重点打造哈、大、齐、牡四大中心城市,建设项目重点向“四城”倾斜,选派优秀干部到“四城”任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机场建设向“四城”集聚,旅游名镇建设为“四城”增辉添彩。“四城”率先崛起支撑起全省经济跨越发展的钢筋铁骨:2011年同2007年相比,“四城”GDP由4200多亿元提升到近万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由不足74%提高到82%。

  省部合作大戏精彩上演。省委大手笔筹谋省部合作,强力吸引央企投资,先后多次走出去、请进来,与“央企”协商共谋合作发展大计。近两年先后两次签约中央企业在黑龙江投资3903亿元和1283亿元,央企签约投资黑龙江总额突破4000亿元,为龙江发展注入新活力、提供新支撑、形成新动力。

  “文化长入”三产异军突起。省委注重文化发展对经济支撑的“灵魂”作用,用城市大开发带动文化大发展,又通过文化大繁荣支撑经济大发展。2008至2011年,全省文化事业费投入近30亿元,超过2000年至2007年总和,年均增长20%。全省文化产业年均递增高于全省经济增幅50%以上;带动全省旅游、服务业发展年均递增30%和12%以上。

  “重锤响鼓”引领用人导向。省委立足于锻造一支政治靠得住、能力上得去、作风过得硬,且能引领广大干部发挥聪明才智、开创崭新局面、实现科学发展的强班子硬队伍,注重用科学理论武装干部,用优秀精神激励干部,用伟大实践锻造干部,用率先垂范引领干部。

  经历了近30年发展相对缓慢之后,黑龙江终于迈上了强势崛起的新轨道。黑龙江的发展出现了令人振奋的“新拐点”。

  重要指标位次前移

  乘势而上描绘新画卷

  国内生产总值连续4年增幅提升。特别是2011年,预计增幅近13%,将创造黑龙江省近40年GDP增长的最高纪录,增幅高于全国约3个百分点。黑龙江已成为全国共同富裕较好省份,全国城乡差别最小省份,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走在了全国前列

  近4年间,我省由改革开放以来30年主要经济指标不断下滑,每4年后移一位,变为逆势而上,奋起直追,发生历史性的“大反转”。同2007年相比,全省重要经济指标实现了“一个增幅提升,十个位次前移”。

  国内生产总值连续4年增幅提升。特别是2011年,预计增幅近13%,将创造黑龙江省近40年GDP增长的最高纪录,增幅高于全国约3个百分点,GDP位次将在全国保持中游水平,这是我省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4年不下滑,且占全国比重将略升0.1%。

  “十个位次前移”:粮食生产总量比重位次前移,森林蓄积数量权重位次前移,第一产业总值增幅位次前移,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位次前移,社会商品消费增幅位次前移,贸易进口总额增幅位次前移,交通基础设施里程位次前移,人均居住面积涨幅位次前移,城镇人均收入数额位次前移,农村人均收入金额位次前移。

  黑龙江省现在已经成为全国城乡差别最小的省份——预计2011年全省城乡收入差别仅为2:1(15000元:7400元),远低于全国预计的3:1(21000元:6500元);也是体现共同富裕较好的省份——预计2011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加权平均计算接近12000元,虽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00元以上,但已排在全国中游偏上的13位。这标志着黑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走在了全国前列。

  4年时间,黑龙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这是科学发展观植根于黑土地带来的巨大变化。黑龙江出现的跨越发展,不仅使本省3800多万人民受益,更重要的是它为全国每年提供了超千亿斤粮食的食品安全,16亿立方米森林蓄积的生态安全,4000万吨石油的能源安全和确保近3000公里边境线的国防安全。

  黑龙江这片神奇的土地,在共和国的发展史上曾经书写辉煌。在经历过计划经济的阵痛之后,今天,沐浴着时代精神的新一代龙江人重新启航,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豪迈情怀,用勤劳、智慧和创新,奏响新时期的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