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8日讯 短短5年,从出版漫画书、制作动画片迅速转型成手机动漫供应商,与“宝开”获利模式一样,盛源将与移动、电信等巨头分账。
这家由5万元起家的小公司,已发展成价值近5亿元的新媒体集团,一两年内有望成为黑龙江首批上市文化企业,市值预计突破50亿元。
种种波折和磨砺,契合了企业和经营者从成长、成熟到成功的三次重要转变,也让我们有机会试着从一个人的角度切入,探视文化如何被捏合成滚钱的利器及龙江动漫产业发展的路径。
故事就从于得水和他的同伴吃着烧饼打拼时说起……
苹果应用商店中国区月收入目前已达3000万元,按照苹果与内容供应商三七分账计算,中国iPhone和iPad用户下载一份18元的新版《植物大战僵尸》,有12.6元进入这款游戏制作商“宝开”的腰包。
“中国有9亿手机用户,每人每年花1元也有9个亿,这是盛源价值所在”。5年前吃着烧饼绘漫画时盛源文化公司董事长于得水还说不出这话来。
文人?商人!
第一幅算得上作品的画是在1986年画的,那时于得水9岁,师从著名油画家刘吉弟及其子刘恒伟学绘画。
这一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原创出品了十三集系列剪纸动画片《葫芦兄弟》,成为中国动画第二个繁荣时期的代表作品。于得水的心思还在画漫画和看动画上。
大学毕业后,于得水在省直某机关单位工作了6年,机械般的工作让他无法忍受,“跟画画一样,头天画了棵树,接下来2000多天的任务就是依样照画,叶片脉络都没变。”
他下海了。
做了两年培训和广告装修后,赚了5万元,2006年,于得水决定拾起本行,做动漫。他说,这是其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转变,过去的都不算。
员工只有3个曾教过的学生,租房子,买设备,几万元一撒就没。为节约开支,4个人用一台电脑。第一个项目是出版漫画书,确定好主题,几个人不停的画。
几个月下来,一分工资没有,也没钱发。大家没一句牢骚话,一起撑着。直到现在,这3个人仍没离开于得水。
“那时候不敢进饭店,午餐基本吃烧饼,啃了大半年,偶尔一次盒饭算是改善伙食”,说这句话的时候,于得水正坐在江畔一家消费很高的海鲜酒店包房中,和朋友抢着买单。
当年的窘迫让他颇为感慨,“现在多高档的酒店我也消费得起,但习惯是早前养成的,除必须的应酬外,我从不去饭店。”
半年后,漫画书出版了,销售并不如期待中那么好,但也不差。
“没赚到钱”,于得水说,对于商人而言,投入1元只赚了3毛算是赚吗?在他的概念中:1元应该换取5元、10元或更多。5年后,他的这一想法实现了,暂且不表。
下一步怎么走?他想过做电视动画片,但一分钟的制作成本少说要千元,质量好点则需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此时,哈尔滨有关动漫的扶持政策几乎空白。做动画,恐怕连烧饼都没的吃了。
2006年,龙江动漫发生了一个轰动性事件,为获得政策和资金支持,哈尔滨第一家动画公司“智慧动画”出走杭州。
杭州政策足够诱人:原创动画片在市级频道、省级频道、央视和境外播出,每分钟分别补助300元、500元、800元和1000元。这是杭州等国内发展动漫的城市普遍实行的“3581”奖励政策。
人心思动。
动起来慢了,但还不算晚。2006年10月,黑龙江(平房)动漫基地出现,平房区辟建出园区,供入驻企业免费或以少量租金使用。第二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试行)》,内含“3581”等一系列税收和奖励政策。
也就是在这一年,于得水正式注册成立了盛源文化公司,成为首批入驻动漫基地的8家“元老”企业之一,“智慧动画”亦在列。目前,基地动漫企业已达200余家,提前达到《意见》中“2012年达到100家”的预期目标。
盛源开始铺摊子,漫画、动画齐头并进,着手制作第一部动画片。
文化?商业!
随着盛源进入动画制作领域,需要于得水考虑和拍板的事儿越来越多,他开始严重失眠。每晚躺下后两三个小时睡不着,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在脑子里转。这种状态到现在仍继续着。
一次,有朋友做慈善活动,为边远学校捐桌椅,得知盛源有100多套闲置,便找到于得水,却被他给问住了:“可以捐,不过这么远距离,运到那里要多少钱?如果运费比就地取材做还贵,不如筹钱在当地做。”
朋友打趣道:“怪不得你睡不着,心眼多,想得多。”
2007年,中国动画制作看起来正处于一个充满生机的时刻。从2004年国家出台鼓励政策开始,短短3年间,数千家动画制作公司井喷而出。
盛源拿出第一个作品是《大志有话说》,以虚拟主持人“大志”讲笑话的形式为主线,选材为日常笑话。
这时,刚进入动画制作于得水就留了退路:3G手机用户可在移动公司网站直接浏览、订阅和下载《大志有话说》,播出渠道不再依赖电视平台。而且,选材是笑话,每集之间没有连贯性,容易拆分为小段视频。
在央视播出成为动画企业最重要指标,可以从政府拿补助,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最佳传播平台推广动画形象,为动画衍生品铺路。
当数千家动画制作企业在央视门口排队苦苦等候时,于得水悄然抽身,开始人生中第二次重要转变。
“技术上国内与国际没距离,创意就差太多了。从创意,制作,播出到后期衍生品开发,收获周期太长”,对于仍坚持做原创动画片的同行,他说,卯着劲做“大片”,容易“岔气儿”。
理想一样,路径不同。不能在理想的道路上“裸奔”,盛源选择“先成家后立业”。2008年初,盛源调整主攻方向,瞄准以手机和网络为主的新媒体领域。这一步他提前走了3年,直到2011年盛源与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达成供应商协议。
新媒体动漫作品有其自身特性,阅读时间短、屏幕小、内容不连贯等,导致传统媒体的很多制作方法不能为新媒体所用,如手机动漫来电显示,电信运营商要求大小不能超过70KB,方便手机用户下载,国内只有盛源一家能够做得到。
在内容储备方面,盛源与国内知名大型文化机构合作,将其已有节目转化为手机视频作品。目前,盛源手机动漫作品储备了2万多分钟,是国内手机动漫资源最多的生产商。
3年的储备为他占领市场提供了筹码。文人执着,商人灵活,“当有人给盛源来送钱时,我知道这事儿成了”,于得水说,这次赌对了。
之一?唯一!
盛源比预料中更值钱。
“国内最大手机动漫内容供应商”的身份吸引了众多投资人的目光,推动盛源快速扩张。当于得水满心欢喜扑向资本时,资本却撤了一步,他摔了个大跟头。
2008年,风险投资人明里暗里打量着盛源,与此同时,于得水也在寻找资本。在朋友引荐下,他与美国一家风投公司签订协议,对方总计为其注入3000万元。首批1000万元很快打到盛源账户。
钱来得快,花得也快。“鸟枪换炮”,于得水花大价钱从国外购买了世界最先进的人体动作捕捉仪等设备,动漫视频制作能力更为强大。
然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却波及了这个远在哈尔滨的企业。投资方资金链断裂,无法支付余下的2000万元,并向盛源讨要此前投资的1000万元。
看着协议中满纸的英文,于得水迷糊了,一时找不到专业人士咨询。于是,对方将能拿走的设备都拿走了,拿不走的于得水给折现,赔了500万元。
后来,一个有经验的朋友告诉他,按协议不用赔给对方那么多钱。痛定思痛,他吸取了教训:必须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如今,盛源有七位副总,从人事、财务到法律,全部是经验丰富的“高手”。
2009年是盛源脱胎换骨的一年,于得水人生中第三次重要“转变”到来。盛源完成股份制改造,多个合伙人进入,为盛源把脉。
股改后,盛源再次出击。
盛源厦门和杭州分公司相继成立,兼并智能手机公司、电子商务公司和省内最大民营动漫网站,产业链逐步完善。
继2008年取得“增值电信业务—移动WAP服务业务”经营资格后,盛源与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和手机动漫基地签署内容提供协议,加之此前与中国电信达成的战略联盟伙伴关系,9亿手机用户消费市场被打开。
几年布局终将获益。“盛源是手机动漫作品最大供应商,目前没对手”,于得水说。
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动作后,盛源获得中国风投业龙头“深创投”在国内数字新媒体行业中唯一一笔投资:1000万元取得盛源3.5%股份。第二轮融资正在进行中,预计3个月内完成,深创投将联合多家“金主”注入1亿元左右资金,获得8%盛源股份。
1000万到1亿元,3.5%到8%,此间,盛源不断升值,上市已箭在弦上。
还有一件事……
2011年,北京新增A股文化企业7家,融资42.66亿元,在A股上市的文化企业总计已达24家,进入上市备案程序的文化创意企业达到42家,还有120家企业正在排队等着上市,而黑龙江还是“0”。
《步步惊心》火热播出后,其出品方上海唐人电影公司随之被外界所知。上个月,唐人电影公司总裁蔡艺侬在微博中贴了几张在哈尔滨拍的照片,网上猜测她在为下一部电视剧选景。
也是在上个月,一个消息引人关注,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筹备暨重点项目推介会在哈尔滨举行,基金将为全省文化企业提供高效有力的金融服务平台。
其实,蔡艺侬来哈尔滨不是选景,而是受我省邀请,作为首期融资企业代表介绍唐人电影公司情况,盛源亦在四家首期融资企业之列。
“0”突破的重任落在盛源,于得水说,按计划应在2013年,公司市值预计突破50亿元。
当一切回到原点,于得水念念不忘助他前行的力量:“这两年诱惑和机会很多,南宁等城市曾出2000万元安家费让我去,但我不会走,没有省市支持,我走不到今天。”
若干年后,他要回到梦开始的地方:制作一部动画影片。故事不再是蹒跚起步时的笑话,而是沉寂已久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