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9日讯 民生是百姓鼓起来的钱袋子,民生是百姓住上的大房子……在“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新战略指引下,市委、市政府将民生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过去五年,内有产业结构调整之痛,外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哈尔滨市居民收入持续走高,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近1万元。累计新增就业53.87万人,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20万人以上。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保障标准大幅提高,困难群体得到政府救助和社会关爱。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公平进一步显现。医疗卫生体系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累计改造棚户区1235万平方米、农村泥草房1200万平方米,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9.9万套,发放货币补贴4.3亿元……
这一组数字,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印证了哈尔滨为推进“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新战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这一组数字,求真务实,科学和谐,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史无前例地大写。
免费“账单”:
百姓享受发展成果的最好福利
五年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哈尔滨市“吃饭财政”正在向公共财政转移,免费公共服务进入百姓生活。一些公共服务方面的免费政策成为五年来最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
2011年11月30日,李干翰老人早早来到道里区新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准备做高血压和糖尿病方面的身体检查。近两年,每年都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通知他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体检。
新战略实施以来,哈尔滨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群众健康需求逐步得到满足。2011年,哈尔滨市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政府补助实现年人均25元,免费向居民提供了11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总额达到2.3亿元。47.1万名65岁以上老人得到免费体检。高血压患者管理人数达到80.2万人,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人数4.76万人,为2757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进行了复明手术。
五年来,哈尔滨市教育系统全面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不断加大政府教育惠民力度,每年免除65万余名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教科书费和杂费,对6万余名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贫困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对3万余名中职学生提供助学补助。
拓宽就业渠道,做好就业援助工作是当前重要民生问题。2011年以来,哈尔滨市免费组织举办了针对农民工、城乡劳动者、残疾人等不同人群的“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残疾人招聘周活动”等就业招聘会。截至12月末,全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累计召开各类招聘会947场,提供就业岗位34.2万个。
保障“账单”:
面向全体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百姓福祉,让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
2011年是医改攻坚之年,一系列医疗新政,让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极大缓解。《哈尔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作为全国率先出台的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的一部地方政府规章,在完善新农合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做了有益尝试。2011年,哈尔滨市参合农民达到362万人,参合率达到99%,筹资水平由人均150元提高到人均230元,筹资总额达到了8.3亿元。
全市区、县(市)政府举办的251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截至2011年12月末,全市零差率销售总金额达到12018.3万元,让利比例为34.2%,患者门急诊次均药费同比减少32.9%,人均住院药费同比降低31.3%,群众累计少花药费6815.07万元。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哈尔滨市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四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56万人、128万人、104万人和73万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9万人,分别增加125%、140%、73.3%、45.6%和11.35%。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0.6万人。市区城镇职工住院就医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由15万元提高到20万元,报销比例由人均54%提高到76%。市区失业保险金标准由每人252元提高到400元。
为保障教育公平,五年来,哈尔滨市全面完成了49所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公助学校的清理规范工作。全面实施小学对口学区、初中对口小学的招生政策和“两先一抽不调”的分班办法,有效遏制了学生择校和择班现象。
严格规范教育收费行为,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逐年提升。
2011年,哈尔滨市圆满完成了国家和省下达的任务,实现了保障房开工率和竣工率“双超目标”。今年哈尔滨市共承担8.74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其中,城六区4.65万套,包括棚户区改造37781套、廉租住房2000套、经济适用住房2000套、公共租赁住房4768套,呼兰、阿城和10县(市)4.09万套。目前,全市已开工10.3万套,竣工5.65万套。
哈尔滨市先后组织三批经济适用住房公开销售,共提供房源7034套,还为1000户符合经济适用住房条件的家庭发放货币补贴4000万元。“十一”期间,哈尔滨市通过公开摇号,为廉租家庭配租了廉租住房,从房源数量、预售(配租)登记、公开摇号到选房定号,使今年成为哈尔滨市近年来政府组织提供保障房数量最多、区域分布最广的一年,也是惠民力度最大、社会反响最好的一年。
投入“账单”:
把更多的钱投在百姓身上
5年来,哈尔滨市财政把更多的钱花在了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地方。
到2009年,哈尔滨市教育投入64.3亿元,学前教育取得新进展,新建公办幼儿园81所,适龄儿童入园率达70%。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320所义务教育学校通过标准化达标,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99%以上。优质高中资源进一步扩大,省市级示范性高中总量达37所,省市重点高中统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已占当年招生总数比例的26.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3.76%,普职结构趋于合理。
落实政府办学的主体责任,全面改善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投入资金20亿元,改扩建校舍100余所,维修校舍100万平方米。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投入3.7亿元,加固改造校舍71栋。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投入2.2亿元,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66所。努力改善中小学校设施设备条件,投入3亿元,装备学校1000余所,城市学校基本普及校园网,农村学校普遍具备远程教育条件,学校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哈尔滨市卫生事业投入比例空前加大,到2010年底,哈尔滨市卫生事业投入总额达45.32亿元,完成17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基本建成,覆盖人口达到333.8万人。
市直医疗机构建设速度加快,居民就医环境大大改善。到2010年,哈尔滨市医疗基本建设和设备投入12.6亿元,医疗机构总建筑面积达到20.5万平方米,新增大型设备215台套。
过去5年,哈尔滨市人事人才工作服务民生发展得到全面加强。截至2010年末,哈尔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0.22万人,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由“十五”期末的55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2010年以来,全市引进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3792人,完成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10.94万人次,选拔128名领军人才、129名领军后备人才和500名第三梯队骨干进行重点培养,培训高技能人才1.68万人。
2011年,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强力推进,哈尔滨市将原创业培训成功人员的补贴由1000元提高到1200元。同时,提高了创业实训补贴、创业孵化基地场租费补贴和优秀创业项目补贴标准。
政府对保障房资金投入力度空前加大,2011年中央补助哈尔滨市廉租住房专项资金11015万元,哈尔滨市改变过去廉租补贴按年由街道办事处发放现金的形式,采取存折发放,直接拨付到廉租户。市财政安排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4000万元,匹配廉租房回购资金3.17亿元,截至2011年10月末,已拨付回购资金1.77亿元。公共租赁住房中央补助资金9956万元。同时,哈尔滨市财政还落实棚户区改造匹配资金13.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