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2日讯(记者 杨林川)王秀兰,兰西县星火乡庆丰村的老党员。1993年到2001年,她先后担任庆丰村党支部书记、星火乡计生站站长。退休十年来,她以执著的追求,不懈的努力,为农民增收助力,成为兰西亚麻制品企业与星火乡亚麻手工编织户的“红娘”。她带头创办了亚麻坐垫编织党支部,担任党支部书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创先争优活动的典范。
2001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王秀兰开始了新的思索,怎样才能发挥余热,帮助全村的妇女姐妹不走出家门又能挣到钱呢?恰恰在这时,县里提出了麻编富民的思路,一时间,全县上上下下都在搞麻编生产。王秀兰当即下定决心,要凭自己的一份韧劲,带领全村妇女姐妹圆上发家致富的梦想。
说做就做,王秀兰开始做党员和家属的动员工作,她挨家挨户地去说服,村里党员都同意她这个想法。可新的难题出现了,庆丰村当时没有手编坐垫这项新技术,需要有人来教。于是,王秀兰把自己的打算和想法向村党支部领导做了汇报,听了她的想法,村两委班子成员们主动帮助她联系麻编企业,找厂家,找活源,学技术。仅半个月,成品“出炉”,受到厂家的一致好评。
创业的路是艰辛的,最让人头疼的就是送线这一关,“每户少则几十斤多则上百斤,我自己骑摩托车走,家里人又不放心,说什么都不肯,在这种情况下,大女儿背着我藏起了家里的摩托车。“固执”的王秀兰主意不变。她下定决心,只要全村姐妹能富起来,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带领姐妹们创业致富是她作为党员应该做的。每天除了奔波送线还要坚持做大家的思想工作,担心技术难度大时怕她们失去信心,王秀兰天天走访,吸收党员加入到编织队伍中来,培养介绍思想进步的妇女入党,成立了麻编协会,并且在协会中成立了党支部,麻编工人也由原来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150人,每年编织收入多时能达到20万元。
十年来,王秀兰奔波在全村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累了她就坐下休息一会儿,渴了就喝一口自带的白开水,回想当初创业的艰难到如今的小有规模,王秀兰的心比喝了蜜还甜,“想着妇女姐妹能通过麻编而挣到钱,再苦再累,我也愿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现在的王秀兰正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更加执着的信念,带领全村乃至全乡姐妹用勤劳的双手编织出致富的梦想,编织出自己无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