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2月5日讯 去年,我省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保持快速发展,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实现新跨越,贷款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26.2亿元,成为我省屈指可数的几家贷款超千亿元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有力助推了我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和城镇中小微企业发展。
持续加大贷款投放规模。去年,在贷款总量控制、信贷环境趋紧的背景下,全省农村信用社积极调整信贷结构,科学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优化资金配置,加大信贷投放规模。在全年信贷计划安排上,对涉农贷款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季度信贷规模全部用于涉农信贷投放,确保支农力度不削弱,贷款投放不减少。对信用农户的有效需求满足率达100%,各项贷款余额从2004年末的240亿元发展到去年末的1026.2亿元,增长3.28倍。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纯增额占全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纯增额的90%以上。农户贷款增量、增幅位列全国农信系统前列。
优化信贷结构,明确涉农信贷支持重点。去年全省农信社实施“333”惠农工程,即确定了三百个产业化龙头企业、三千个农村合作组织、三万个专业大户、农机大户作为重点给予信贷支持;大力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及龙头企业的原料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农民创业就业;积极支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实施“十万农村妇女创业”工程,在信贷总量和支持人数上较上年翻一番。重点支持小城镇建设。突出支持小城镇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以及安居工程建设。对小城镇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在行业选择上,适当增加零售、消费、流通等行业以及国家政策扶持的新兴产业贷款。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创新。一是紧贴需求创新产品。我省农村信用社积极做大无担保抵押的信用贷款业务,开办最高额度在100万元的个人生产经营贷款,试办新农村住房贷款等市场前景好、受客户欢迎的“三农”产品。二是创新农贷担保方式。规范发展农业机械、渔权、林权、原材料、存货、订单等抵质押贷款;积极稳妥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合理扩大担保物范围。
三是构建多方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大型农机具贷款、乡村旅游贷款、泥草房改造贷款、妇女创业贷款、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下岗再就业贷款等一系列信贷产品,积极推行土地经营权抵押、林权抵押、担保公司担保贷款,扩大担保范围,构建多方合作机制。
提升服务水平。全省农村信用社大力推行贷款“一证通”业务;全面推行农户贷款“五公开”;根据生产项目和生产周期合理确定贷款约期;拓宽金融服务渠道,现代化支付系统全面开通。截至2011年末,“鹤卡”、ATM机、POS机、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已分别达到527万张、788台、4300台和2004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