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2月6日讯 2011年,我省连续第八年获得粮食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1114.1亿斤,成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特大丰收后的首个春耕大幕即将拉开之际,本报地方新闻中心驻站记者走村入户探访备春耕生产等情况,用笔端记录“冬闲人不闲”的火热场景,用相机定格“科技武装”下的农民新形象。
《车斌痴迷制“菌种”》,让我们认识了“中国黑木耳液体菌种一线生产第一人”车斌,感受他15年艰辛付出后的回报——从占地100平方米的生产作坊,到占地16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从1年赚不到1万元,到自有资金600万元。《备耕常态化引龙河农场“静悄悄”》,引龙河农场很难找到过去热火朝天备春耕的场面了,科学化、标准化的备春耕工作从去年秋收就已开始,现在是万事俱备,只等天气一转暖就开始春耕了。《合力唱好春耕戏》,绥化市大成福农机专业合作社正有条不紊地组织农民购买春耕物资,永兴村全村688户人家全部加入了农机合作社,人均收入从4000元提升到1.5万元,我们看到了合作的力量。《“工厂化”育壮秧》,使通河县成为全省的“水稻大县”,建立智能化浸种育秧园区,帮助农民解决了以往炕头育种的难题,水稻播种可以提前15天,我们看到了科技的神奇在逐渐显现。《放心肥给力备春耕》中,大庆石化化肥厂的职工正加班加点生产,近6万吨长效尿素已踏上支援龙江农民备春耕的征程。
走村屯,入农户,进大棚……寒冷、路远,无法阻挡记者前行的脚步;备农资、学科技、调品种……农民、农村,成为一篇篇现场实录的主角。
龙江大地,冰封沃野,寒冷中却难掩处处萌发的春的生机,丰收的画卷正在不远处向我们渐次展开。
记者赵辉(右一)、马一梅(右三)在采访车斌(右二)。韦宣摄
记者蒋国华(左一)在农垦引龙河农场采访。陈晓明摄
通河县有机食品办公室主任周树敏陪同本报记者史志强(右一)参观一栋栋整齐的育秧大棚。潘宏宇摄

合作社负责人向记者蒙辉(右一)介绍大机械。张君实摄

化肥厂尿素车间中控室员工目不转睛地盯着流程自动监视器。刘滨摄
车斌痴迷制“菌种”
刚过完年,我们在苇河林业局多种经营局局长夏学良的陪同下,驱车300多公里采访车斌。
车斌,制菌种。他一年生产的黑木耳液体菌种,够1亿袋木耳袋使用,质量好、产量高、稳定性强,被同行称作“中国黑木耳液体菌种一线生产第一人”。左邻右舍、十里八村、省内省外,他的菌种供不应求。
他鼓捣出了全国最先进的菌种制作设备,获得了好几个国家发明奖;他培养学生,黑龙江、河南、山东、新疆、四川,几乎遍布全国;每年周边村屯来给他打工的,能拿走20万元工资。
在尚志市苇河镇化一村一溜农家平房里,掀开厚厚的棉门帘,透过浓浓的蒸汽,我们见到正在生产车间里撂下座机又接听手机、忙着答复供应菌种的车斌。
电话来自河南、山东、内蒙古、北京、承德、东宁,车滨说:“从初一到现在,电话就没停过。近的一天得送出几万袋的菌种;远的订货无数,实在有点忙不过来了。”疲惫的车斌,满脸却透着喜悦和真诚。
车斌,是省森工总局苇河林业局森铁职工。1997年,森铁改制,刚刚26岁的车斌下岗了。这个不能养老还要养家的年龄,让车斌选择了用黑木耳创业。
开始,车斌学制黑木耳固体菌种。
10年间,他多次往返辽宁的朝阳食用菌研究所,掌握了精湛的菌种制作技术、完善了菌种制作的基础设备。
2007年,车斌在他的固体菌种生产车间里,开始了当时国内还没有突破技术难关的液体菌种制作的尝试。几经努力,他研制改进的液体菌种制作设备获得好几项国家发明大奖,其技术领先全国水平3年。
车斌名噪全国了。
山西省一个投资近亿元、占地500多亩的食用菌基地来求援,车斌分身乏术,只好派自己的技术人员前往。
东宁投资1200万元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车斌技术、设备、生产一条龙指挥。
技术人员太少,车斌招聘来了五六个大学毕业生作助手。这些助手,宁可两地分居,也舍不得离开这个大有用武之地的环境。
从占地100平方米的生产作坊,到占地16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从1年赚不到1万元,到自有资金600万元,车斌一路走了15年。
我们调侃车斌:这下,满足了吧?
车斌腼腆一笑:亚布力滑雪场旁边,投资500万元、占地2500平方米的“车斌菌业有限公司”将于10月份落成,那将是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二级菌种交易市场。
制菌种,是车斌不懈的追求。
记者感言
干啥,就得像个啥
凭着一份执着,车斌有名了。
凭着一份执着,车斌富裕了。
但执着对于车斌来说,绝不仅仅是名和利。
循着车斌的成长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如果说,选择黑木耳是车斌摆脱贫穷的手段,那么,15年来,车斌的生产形式从家庭作坊到工厂化,事实上早已完成了从温饱到小康的生活状态的改变,却依然执着于此。
总资产600万元,却要投资500多万元再建新厂,“再生产就得贷点款了”,车斌为的是啥?
车斌说得好:“干啥,就总得像个啥吧!”
备耕常态化
引龙河农场“静悄悄”
1月30日,正月初八。省农垦总局召开会议部署备春耕工作,提出要全面掀起备春耕生产热潮,确保实现粮食总产430亿斤目标,再夺农业大丰收。
2日一早七点,记者登上了从哈尔滨开往北安的长途大客车,前往省农垦总局北安管理局引龙河农场采访备春耕情况。
引龙河农场是我省垦区113个农(牧)场之一,位于五大连池市境内,距哈尔滨400余公里。在北安客运站,等候记者的是一台韩国生产的现代新圣达吉普车。吉普车的主人就是引龙河农场圣达农机合作社的高中,49岁的全国农机示范大户。
疾驰在田间公路上,两侧是被白雪覆盖还未醒来的农田;走进农场场部,走廊里也是一片寂静。看着记者疑惑的表情,高中猜着了记者的心思——“是在找热火朝天备春耕的场面吧。这可得让你失望了”。“我们这科学化、标准化的备春耕工作从去年秋收就已经开始了啦。调种植结构,选地块、秋整地、测土壤、秋施肥,订购种子、化肥,更新、添置、维修农机具,申请农资贷款……现在是万事俱备,只等天气一转暖就开干了。”
在农场职工龙祥佳苑住宅小区的“圣达会所”,引龙河农场宣传部的陈晓明快人快语,“蒋记者,在我们这工人一身油渍、手拿扳手维修农机具的场景已经看不到了。”高中接过话茬说,“现在农场用的都是进口‘大农机’,不爱坏,按时做做保养、换换‘三滤’啥的就行。再也不用像以前得提前一个月就开始‘鼓捣’农机了。现在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根据农场玉米种植面积由20%扩大到80%的实际,添置更新适合玉米播种和收割的农机具,现在订金已经交了……”农场职工刘福笑着说,“早在总局召开会部署前,我们就完成了各项备春耕工作。”
3日一早,记者随高中来到距场部25公里的第五管理区。在被称为“高家大院”的圣达农机合作社停放场,8个机车库停得满满当当,院子当中是7台绿色的约翰·迪尔大型农机具,每个轮胎直径都超过一人高,每台农机都被擦得锃光瓦亮。在不远处的千米农具停放场,百余台套各式农具摆放整齐,工人们顶着寒风正在清理农具上的积雪……
像引龙河农场“这里的备春耕‘静悄悄’”一样,全省垦区实现了“备耕常态化——秋收就着手来年春耕,整地抢农时靠农机,增产丰收靠科技。一年始终绷紧农业生产这根弦。”2011年,垦区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更新总投入达26亿元,更新购买各类农业机械总计5.1万台件。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7%,实现航化作业面积1500万亩。全年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新增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垦区累计场县共建大型现代农机合作社44个,其中2011年新增共建农机合作社23个。完成农机跨区作业“代耕、代播、代收”面积4052万亩,比上年增加900多万亩,实现农垦农机创收4.5亿多元,农村农民节本增收10.1亿元。
目前垦区职工种粮积极性高涨,备春耕工作启动早、标准高。垦区已筹措春耕生产资金145.1亿元,储备种子38万吨、柴油7万吨、农膜4664吨。已有4264.3万亩耕地达到待播状态,将确保4月20日前完成麦类播种,5月20日前完成大田播种。
记者感言
有感于不买“陆虎”买农机
2008年,钱包一天天见鼓的引龙河农场圣达农机合作社的高中打算买一台新车,而经媳妇“批准”的预算正好是可以买一台他非常喜欢的“陆虎”吉普。可在哈尔滨选车时,高中却改了主意,没有买价格70多万元的“陆虎”,而是开回来一台30万元的现代“新圣达”。高中有自己的想法,要把省下来的钱用在购买农机具上。从此,“高中不买‘陆虎’买农机——有正事儿”在农场成了专用歇后语。
富裕起来不显摆、不攀比,依然专注农业生产;3年时间粮食产量由300亿斤陡增至400亿斤,垦区人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居安思危,提出了补齐短板打赢工业化三年攻坚战的新目标。
新春走基层,向“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坚持“创业、创新、创优”的北大荒人致敬!
“工厂化”育壮秧
新春时节走进通河,尽管寒风袭人,银装素裹的大地却孕育着一片生机。
1月31日,正月初九,记者来到通河县一座智能化浸种育秧园区浸种车间,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调试着浸种机箱。车间舒适的温度,让记者忘记了这是在野外。
通河县农业局副局长姜贵文对记者说:“园区分成浸种催芽车间、育秧苗大棚、实验田三大功能区,工厂化育秧是培育壮秧、实现早育早插的有效措施,为水稻生产实行统一集中育苗、统一供种、统一催芽、统一育秧标准水提供了条件,水稻播种可以比以往提前15天,为水稻增产打下坚实基础。”
据了解,通河县推广的工厂化浸种,不仅可以保证农民用上正规良种,同时依靠计算机检测控制技术有效地保证了种苗存活,每亩可为农民节省资金20多元。
在育秧大棚,技术人员正调试监控设施。通河县有机食品办公室主任周树敏对记者说:“智能育秧大棚,采用多点传感器,随时监控秧苗棚的温度、湿度,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早期水稻病,确保育壮秧、育壮苗。”
依靠智能化浸种育秧园区有效促进了春耕生产,去年通河县种植120万亩水稻,产量达6.5亿公斤,实现了高产创建,被誉为“水稻大县”。秋冬季节当地筹集资金4690万元又兴建3座智能化浸种育秧园区,今年计划播种水稻140万亩。
记者感言
科技支撑 粮食高产
走入通河,当地农业部门满怀自豪:拥有四座智能化浸种育秧园区,依靠农业科技,努力实现今年水稻高产创建。
2012年2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提出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这个文件为通河县发展农业经济指明了方向,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合力唱好春耕戏
2月1日,去往绥化市北林区永安镇永兴村的路两旁,浅浅的积雪盖不住田垄的沃土,虽无惯见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冬景,却早早地显示出春的生机。
沿绥兰路30公里处拐下,就是永安镇永兴村。大成福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库房就在村北。高高的库房里,80多台大型农机像驯服的巨兽静静地躺在那里,几名司机正在进行简单的维护。一位司机介绍,今年春节来得早,年儿刚过就过来看看,现在做的只是前期工作,真正的检修要到开化时才能进行。
一年之计在于春,大年刚过,永兴村村委会初七就上班了。“种子、化肥、农药、机械、资金早就理顺了。
“合作社统一购买春耕物资,种子每公斤便宜1元,1吨化肥运到家省130元,柴油1吨省340元。大家齐心合力,今年春耕没问题。”村党支部书记贾红涛信心满满。由于全村668户村民全部加入了农机合作社,村委会和农机合作社的干部其实是一个团队。贾红涛任理事长的大成福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当地是块响当当的牌子,从2008年挂牌经过4年的积累,大成福已经成了银行和涉农企业眼中的优质客户,贾红涛对贷款资金一点也不担心。唯一有所忧虑的是今年的旱情,由于去年秋天降水和今冬降雪少,会对作物造成影响。贾红涛说,其实不用过分担心,合作社有的是专家,出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应对化解早有安排。
成立农机合作社以来,全村人均收入从4000元提升到1.5万元。如今,贾红涛谋划着要在村里建一个小小园区进行招商引资,使村里经济跃升新的层次。
记者感言
聚力做大事
永兴村的春耕与众不同。合作,合起来能做大事。以合作之力,不仅能大大加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让村民实实在在地尝到甜头。落到袋里的是真金白银,难怪全村668户村民无一例外全部加入了合作社,这是对这一组织形式的肯定。村民相信,在合作社的行家及聘请的专家指引下,加上雄厚的经济实力,战胜困难应是掌握之中的事。
放心肥 给力备春耕
2月1日,立春的脚步已近,可大庆依旧朔风凛冽。记者来到大庆石化化肥厂成品车间宽敞的装车厂房,只见寒风中,数名工人正将一袋袋化肥装上火车。指着即将装满的又一节车厢,成品车间主任王永新自豪地说:“咱厂产的肥,老百姓认!现在,每天产多少,我们就包装多少,直接运往各地农资部门。”
一场支援春耕的战役已在这里悄然打响。
走进化肥厂尿素车间中控室,几名员工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流程自动监视器,不放过生产中温度、压力等指标的点滴变化。刚从现场检查回来的技术组长闫洪伟介绍,从2012年1月1日起,这个车间将集中生产SODm长效尿素达11个月,计划生产62万吨。
说起SODm长效尿素,它可是大庆石化的拳头产品,也是近年来备受农民青睐的尿素新品种。大庆石化自2007年与科研企业合作开发成功SODm长效尿素后,产品始终供不应求。因此,每年春耕时节,大庆石化都生产一定量的SODm长效尿素,以满足市场需求。
闫洪伟说:“以前最多每年生产10万吨SODm,今年这样长时间连续、大批量生产,还是头一回。”看来,这对化肥厂是一次挑战。
这个厂重新修订了SODm尿素生产操作规程,对加药频次、产品检验等生产步骤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尿素车间还将以往药剂手动卸车改为输药泵直接卸车,提高了药剂卸车效率和药剂添加的稳定性,并对SODm添加剂加药箱进行彻底的清理和置换,以确保添加药剂的纯度,保证产品100%合格出厂。
为了将优质的放心肥及时送到农民手中,大庆石化建立了科学高效的绿色装运通道,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从生产线到装车线到计量间环环相扣,日产日销。在计数器上,记者看到,截至9时45分,包装量已达到58203吨。也就是说,大庆石化肩负重任,保质保量生产的58203吨长效尿素已踏上支援龙江农民备春耕的征程。
记者感言
为丰收助力
为了保证农民春耕用肥,朔风凛冽也挡不住石化人火热的工作激情,他们调整产品结构,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今年全部生产长效尿素,目前,满负荷生产,保证产品百分百合格出厂,将优质的化肥及时送到农民手中,让每一粒放心肥为丰收助力,这是石化人对龙江农民的新春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