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旅游
搜 索
大美龙江竞风流:龙江旅游巧打“文化牌”
2012-02-21 05:40:12 来源:东北网  作者:孙晓锐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传统萨满祭天祈福。东北网记者 孙晓锐 摄

  东北网2月20日讯 :龙江旅游巧打“文化牌”——大美龙江竞风流系列报道之三

  记者 孙晓锐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快速增长的不竭动力,只有将旅游与文化相互紧密联系,融合发展,不断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我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政协黑龙江省十届五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旅游集团董事长奚河滨如是说。

  据了解,长期以来,黑龙江凭借自身卓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为不断增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省充分挖掘历史人文资源,积极开发旅游文化产品,相关产业文化内涵悄然提升,龙江旅游实现了由过去“文化牌”垫张到现在“文化牌”主打的完美过渡。

雪乡神奇景观。(资料片)

  龙江冰雪文化一家独大

  黑龙江省是冰雪文化的发源地。从1963年首届冰灯游园会的举办,到2010年冰雪大世界冰雪嘉年华的全面升级,黑龙江冰雪文化游实现了开创中国之先,到引领世界之最的跨越。

  中国欢乐健康游·中俄旅游年启动仪式在我省的成功举办,以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为代表的系列冰雪庆典活动的宣传推介,使我省成为今年春节假日旅游的热点地区,国内外慕名而来滑雪观光的客人激增。入冬以来,内地至哈尔滨的航班、列车人满为患,春节假日期间更是一票难求,致使许多游客不得不改变行程绕道来哈。

  借龙年开年之机,齐齐哈尔市扎龙景区推出了“人在扎龙,福在扎龙”的祈福活动。在市中心的中环广场,组织的舞龙灯、舞狮、轮滑、街舞等表演,让来自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游客精彩叫绝。鸡西兴凯湖景区、乌苏里江景区具有北方乡土气息的巧嫂“农家游”吸引了大批游客。大海林雪乡以其美轮美奂的雪乡风光、雪乡穿越的活动和挂灯笼、包冻饺子、吃冻梨、乘狗拉雪撬的民俗体验,让游客体验到地道、纯正、与众不同的东北乡村的古朴、纯净与魅力……

  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队统计,仅在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黑龙江省就接待国内旅游者1425.46万人次,同比增长27.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6.02亿元,同比增长17.1%,实现了新春开门红。


 

冬游爱好者劈波斩浪。东北网记者 孙晓锐 摄

  地域文化打造旅游精品

  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积淀深厚,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鲜卑文化”、“渤海文化”、“金源文化”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黑龙江省是众多古文化的发源地、古王朝的肇兴之地、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地……通过参观古文化遗址和特色文化旅游景点,游客可以感受黑龙江独特的文化内涵。

  世居北方的满族、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造就了黑龙江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部分都是分布在省内旅游景点区域。

  黑龙江省是满族、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人们在漫长的冬季与冰雪相伴,开发了抽冰嘎、打爬犁、坐雪橇、冬泳、冬钓、冬捕等休闲娱乐和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冬季冰雪饮食。现在,这些古老的民俗文化已经被开发成龙江现代冬季旅游的重要项目。

  哈尔滨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地,是犹太人的避难地,哈尔滨市曾被称作“万国城”、“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欣赏风格迥异的欧式建筑,品尝口感独特的西式餐饮,观赏热情奔放的俄罗斯歌舞,游人在此到处都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欧陆风情。


  《马迭尔旅馆的枪声》海报。

哈尔滨冰雪电影节历史悠久。东北网记者 孙晓锐 摄

  “北方好莱坞”催生影视游

  哈尔滨市颐园街一号原为葛瓦利斯基公馆,自1948年至“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张闻天、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黑龙江省视察时都在此工作和生活过。二十多年里,这里已接待了长影、西影、峨影、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黑龙江省影视中心等几十家影视制作单位,几十部影视剧中都有颐园街一号的景观。

  近年来,哈尔滨成为全国各地多个剧组的拍摄地。《夜幕下的哈尔滨》、《千钧一发》、《抗日冲锋队》、《东北人都是活雷锋》、《马迭尔旅馆的枪声》、《悬崖》等一批影视作品均在哈尔滨取景拍摄。

  电影是静的旅游,旅游是动的电影。从1989年开始举办,历时24载的哈尔滨冰雪电影节,早于后来诞生的上海电影节、长春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国内三大电影节,为哈尔滨在上世纪80年代赢得“电影之城”的美誉。

  央视热播剧《马迭尔旅馆的枪声》编剧、哈尔滨青年作家梁帅表示,文学作品对一个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入内心的。好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对一个区域的旅游来讲,提高该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甚至可以根据影视或者文学作品的内容,建设主题旅游景区,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比如,《林海雪原》对于牡丹江海林,《大话西游》之于宁夏影视城,《夜幕下的哈尔滨》之于我们的哈尔滨,都会起到这种效果。

  影视剧制片人冀秀萍告诉记者,一个剧组选中一地拍摄,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要在当地吃、住、用,对当地经济有着一定的刺激作用。影视剧播出后,又给当地的人文风光做了宣传,从侧面带动了当地的旅游发展,因此有远见的一些南方城市很早就建起了影视基地。哈尔滨有自己的特色,每年也接待不少影视剧组,在开发影视旅游资源上,应有自己的考虑。


 

华彩绽放。东北网记者 孙晓锐 摄

  旅游文化前景广阔

  据了解,2012年全省旅游部门将积极实施旅游文化腾飞工程,提升产业内涵。要切实发挥好旅游的教育文化功能,明确旅游业承担的文化责任,大力培育积极健康、丰富多样的旅游文化。

  ——按照省委提出的“一核、两翼、三圈、一带”文化旅游业布局,抓紧编制完成《黑龙江旅游文化发展规划》,指导编制好重点地区旅游文化具体实施规划。

  ——启动提升城市旅游文化试点工作,寓旅游理念于城市建设中,形成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城市景观,进一步推动城市旅游文化建设。

  ——加强对旅游景区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重点开发历史文化类、生态文化类、民俗文化类、地域文化类等旅游文化景点景区,打造黑龙江旅游文化精品。

  ——深入研究旅游文化艺术,建设一批影视基地及主题文化公园,指导推动太阳岛、伏尔加庄园、亚布力等知名景区建设成知名的新闻影视拍摄基地;推动各市地、县分别推出一台特色化、差异化、高品位、常态性的文艺演出节目。

  ——借助建设“十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契机,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和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提高旅游商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

  ——做好对旅游诗词、历史故事(名人)、民间传说、风土人情读本和名人谈龙江等旅游文化产品的编辑整理,结合我省新版导游词进行宣传推广。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