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24日讯 两支品牌自动铅笔35元、一个卡通形状的自动削笔器60元、一个新款米奇书包188元、一部内装三大词典资料的电子词典1400元……近日,记者走访我市一些商场、书店、文具店时发现,学习用品销售火爆,其中,部分高档学习用品的价格也水涨船高。虽然有家长表示,对孩子的投入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但是动辄上千元的花销还是让不少家长为之心疼。
文具销量翻倍
再过几天就要开学了,新学期的到来让经营学习用品的商家忙活起来。在百花园市场,书包、文具盒、笔记本等学习用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一位领着孩子前来选购书包、文具的家长告诉记者,她的孩子今年读小学四年级,正是长身体的阶段,才背了一年的书包就已经不合适了。
记者跟随这位家长在各个文具柜台前转了一圈,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这位家长仅给孩子买学习用品就花去了300元钱。“孩子天天说,别的同学都背新书包、用新文具,当家长的不给买也说不过去啊!”
一摊主告诉记者,从2月中旬开始,前来购买文具的学生明显增多,销量比平时上涨了至少两倍。“现在的孩子攀比心重,有的孩子一学期换一套新文具。”摊主吴老板称,一般开学前后的一周是学习用品销售旺季,在这段时间里,商场的学习用品销售量是平时的3-4倍。
教辅书籍走俏
“多数学生都会在开学前后买一些教辅用书。”2月22日,记者走访了新华书店、绿岛书城、龙沙书城等多家书店后发现,摆在书店最显眼处的一定是教辅书。一导购员告诉记者,由于学校、老师、学生以及家长各方面的需求,每学期开学前后都会迎来购书热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教辅类图书的销量在开学前夕都呈上升态势,许多孩子和家长会按照老师们开出的辅导书目录来买书。初二学生李捷告诉记者,每逢开学,几乎所有学科的老师都会指定一些教学辅导书,用来布置课后作业,对此同学们很积极,有些书买得迟些就被“抢”光了。她告诉记者,学校发的、老师定的,再加上同学们自己购买的,基本上每门学科能达到两到三本辅导书。“开学不到一周,我花在教辅书上的钱已经超过200元了。”李捷说。
一家书店的业务经理向记者表示,每个学期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书店卖出的书都比平时多一倍,主要归功于中小学教辅书的热卖,部分品牌教辅书甚至出现脱销的情况。在购买教辅书方面,小学生已超过初中生。
电子产品热销
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高年级的学生除了购买普通文具外,电子词典、MP4、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也成了开学的添置对象。在百脑汇商城的数码柜台前,孟先生带着儿子选购电子词典,“儿子上初中了,英语课程越来越深,准备给孩子买电子词典。”孟先生说,他原以为也就花个几百元钱,但来了之后才发现,稍微好一点的电子词典都在千元以上,贵的则达二三千元。孟先生最后选择了一款内装三大词典资料的电子词典,打了八折还要1400元。
此外,在数码市场,各类新潮的电子产品,比如最近销售较为火爆的平板电脑成为不少学生想要的“装备”。“最近来买平板电脑的顾客一下子多了起来,多数都是准备开学的大学生,也有高中生和家长一起来的。”一位电子产品经销商告诉记者,近年来,高中生、大学生群体的装备也开始“数字化”,像笔记本电脑、电子词典、学习机等高端学习用品,每逢开学都会热卖,而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市民对电子数码产品的消费也日渐高端化。3G手机、电子书、“笔触式”多功能辞典、以及IPAD平板电脑诸如之类的新兴电子产品,都因功能更加齐全,受到不少学生的追捧。
家长合理引导
“开学经济”升温,乐的是商家,苦的是家长,误导的是学生。铁锋区东方红小学教师刘洋认为,家长在给孩子消费时,一定要理性,正确引导孩子的价值观和物质观。“其实每一个新学期开始之后,有一些必要的学习用品是应该买的,一般学习上用不到的那些高档电子产品就不需要购买了,否则,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