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6日讯 近日,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大庆。这是我省第一个农业领域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否有助于解决大庆杂粮产业面临的问题?这个国家级参谋对大庆市杂粮产业发展将有什么样的帮助?
据了解,该中心将有效整合全国的杂粮科技资源,带动大庆市杂粮产业链条中薄弱环节的发展,形成从生产、工艺、设备、流通到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条。
依托该中心的优势,大庆市将形成有优势的杂粮产业集群。
杂粮是相对于水稻、小麦等“细粮”而言的,主要包括高粱、小米、荞麦、燕麦、薯类及各种豆类,有上百个品种。
据了解,目前大庆市主要的杂粮品种有高粱、绿豆、谷子、红小豆、芸豆等。每年的播种面积在15万公顷左右,产量达20万吨,约占粮食总产量的3%。
目前,大庆市一些地区已把杂粮作为调整种植结构的重要手段。肇州、肇源等县区的特色杂粮生产带,林甸大豆绿色食品基地已初具规模,并成了重要的杂粮集散地。
“去年,林甸县30万亩大豆绿色食品基地,产大豆4500万公斤,实现总产值2亿多元,带动1.5万户农民增收,户均增收千元以上。”林甸县农业局的工作人员说。
近年来,随着大庆市杂粮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批杂粮深加工企业迅速壮大起来,像托古小米、古龙贡米等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杂粮产业也成了大庆市农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目前,大庆市部分杂粮品种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种植,生产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据了解,大庆市从事杂粮深加工的企业有几十家,知名的企业有托古小米、古龙贡米、大庆日月星等,这些企业在深加工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效益回报。
但是,大庆市更多的杂粮企业只是进行简单的加工和包装,以原粮和初级加工产的形式进入市场,深加工比例小,多层次开发的产品更少。
另外,由于长期缺乏品种品质研究,杂粮的保种、改良工作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需求。目前,在大庆市乃至全国都普遍存在芸豆品种退化,水蚀粒增多,颜色不正,同一产区颗粒大小不均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产品的优质率低,使其在高端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我市,将对大庆市的杂粮产业发展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
据了解,目前该中心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会使国内外该行业的众多人才聚
集大庆市,从而达到聚集人才、聚集项目、聚集成果的目的,将促进大庆市杂粮产业快速发展。
同时,该中心将有效整合全国的杂粮科技资源,带动大庆市杂粮产业链条中薄弱环节的发展,形成从生产、工艺、设备、标准、流通到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条。
据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该中心研究的具有国际先进化水平的杂粮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与加工技术,将能带动杂粮加工企业产值增值10%以上。通过该中心引进的杂粮品种、有机杂粮种植技术,每公顷将可增收15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