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冯燕:让我们生活的城市像服装一样光鲜亮丽
2012-03-08 12:53:46 来源:东北网  作者:曹曦 高长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冯燕代表在我省代表团会议现场。

  东北网北京3月8日讯 (记者 曹曦 高长利) “今天是三八节,我特意穿了这件色彩鲜艳的衣服来庆祝自己的节日。”走进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亿丰集团董事长冯燕的房间,记者的目光一下子就被光鲜、亮丽的她吸引了。“我喜欢明亮的色彩,这可以让人的心情变得舒畅、愉悦。”冯燕说话的语速很快,干净、利落。

  桌子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摞报纸,便签纸上写着一段一段的文字。冯燕代表收起正在修改的一份关于教育的建议。“今年是本届人大会议代表任期内的最后一年,我要提交的建议里还是有跟环境有关的内容,以代表的身份,再次呼吁一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让我们生活的城市变得更洁净、美丽。”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是冯燕代表多年关注的重点,为此她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查阅、走访、调研,在一份厚厚的建议里,她做了十分详细的分析、阐述。“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年产生量约1.5亿吨,其中80%来自大中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50%左右,十二五期间,要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说起这个话题,冯燕打开了话匣子。冯燕说,我国生活垃圾处理主要采取填埋和焚烧两种方式。填埋方式占用土地资源大,焚烧处理产生的二恶英污染,一直是人们最关注,也是全国新建垃圾焚烧厂引发争议最多的问题。经过不断的探索,垃圾资源化再利用是目前最适合的第三种处理方式。

  “全国生活垃圾处理都面临诸多问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冯燕代表脸上浮现出担忧的表情,她给记者看了这样一组数据:我国县级以上城市有3200多个,城市居民人口6.9亿,如按每人年产垃圾440公斤计算,城市生活垃圾每年约3亿吨。由于公众对垃圾焚烧使居住环境质量下降有所顾虑,垃圾焚烧厂建设步伐缓慢,造成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1/4已无垃圾填埋场可选;垃圾堆存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约75万亩),每年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同时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的选址建设,时常引起当地居民与政府有关部门的矛盾冲突。

  “垃圾处理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冯燕代表提出建议:要加大宣传,提高百姓对垃圾处理的接受度、参与度。解决好垃圾处理及资源再利用,必须加大力度加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充分认识到未经处理的垃圾废弃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大幅度提高变废为宝的重大现实意识。建议通过各种媒体、社区、学校,积极主动开展普及生活垃圾处理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缓解公众过分忧虑情绪,增强参与意识。

  ——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科学分类,加强资源再利用的科学规划。仅以哈尔滨为例,年产生活垃圾约120万吨,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约有12万吨废塑料、9.6万吨废纸、0.36万吨废钢铁、2.34万吨碎玻璃,按现行价格计算,年可创产值约4.8亿元。垃圾资源化再利用是一个新兴产业,充分利用生活垃圾的无限资源,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建立生活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法规体系。

  ——加大政府监管、企业管理、公众参与三方面的力度。建立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再利用要明确垃圾处理的主体、责任、权利、要求和规范,使垃圾处理在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上发展,将政府行政手段直接管理转变为依靠法制化管理。据调查,填埋方式处理生活垃圾,每吨补费贴在70-80元左右。长沙、石家庄等城市补贴费标准每吨80元,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相对更高一些,哈尔滨市每吨给到42元,相对较低,很难维持正常运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属公益性事业,政府投入是主体,建议国家增加对环保产业,尤其是对生活垃圾处理,搞好循环经济方面给予较大投入。同时,建议出台生活垃圾处理补贴标准,针对高寒地区垃圾的回收及运输成本远高于气候温暖地区,应有不同补贴标准。建议给企业减免相应税项,建立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和促进垃圾循环经济的激励制度。

  “小时候经常拿着旧玻璃瓶换钱买糖吃,现在这种‘破烂儿换钱”的情况越来越少了。其实,就像很多事情一样,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也要靠社会方方面面来关注,教会孩子分类生活垃圾、推广生化垃圾处理机等等,只要人人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就会变得更清新、更亮丽。”希望冯燕代表在建议最后写的这段话语能够引得更多人的思考。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