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3月11日讯 让孩子们肩头的书包再轻一些,让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心事再少一些,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让我们的家园天更蓝、水更清……连日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我省代表们最为热议的话题。
殷殷代表心,最重民生情。
教育
重视学生人格培养
政府工作报告用了很长的篇幅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总理说教育寄托着人民的希望,关系国家的未来,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办得更好。”来自我省教育战线的张雅英代表聆听报告后激动不已。
张雅英代表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建议,要积极着手构建现代教育体系,从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多样性、科学性出发,坚持9年一贯制、12年一贯制学校,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关注学生五大支柱,教育他们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认知以及学会做人;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尤其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重视人格培养;培训培养引领教师由职业向专业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卫生
规范药价虚高治理流通乱象
徐秀玉代表说,规范药品价格管理、“整治”药品价格虚高问题,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手段。三点建议是:统一药品名称和价格;在药品包装上明示价格;严格审批制度,杜绝旧药“高价复出”。她说,建议由专业机构统一基本药品名称、规格和价格,尤其是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药品更应实行全国统一药名药价。应在药品包装盒上注明价格,防止一药多价。她分析说,遭遇“降价死”后,一些药品还能“改头换面”重新“活”过来,关键是药品审批、监管过程存在漏洞。有关部门在药品审批过程中要“守土有责”,杜绝降价药品“高价复出”。
“药品的生产、定价、质量控制、流通、使用应受到国家的严格监管。”曹书杰代表指出,目前,我国药品生产、定价、流通环节完全靠市场规律调节,国家计划导向作用严重缺失。在药品生产领域,同一种药品往往有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同时生产,各药品品种质量参差不齐。而在药品的流通领域,我国对药品销售企业资质认证的门槛过低,许多并不具备药品营销基础条件的小公司甚至个体经营者都可以从事药品销售行业,加重了药品流通领域的混乱。
“将现有基本药物制度推而广之,推出一部针对药品生产、销售,涵盖所有药品品种的专门性法律,是解决现有药品生产、定价、流通领域乱象的根本措施。”曹书杰代表建议,国家应尽快制定、出台《药品专卖法》,从立法层面全程规范所有药物的生产、流通、定价、使用等环节,有效保障药品安全,合理定价。
环保
让生活垃圾资源化
冯燕代表说,城市生活垃圾85%是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如哈尔滨市每年产生生活垃圾120万吨,其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约有12万吨废塑料、9.6万吨废纸、0.36万吨废钢铁和2.34万吨碎玻璃,年可创产值约4.8亿元。目前全国垃圾呈爆炸式增长,一年已达1.5亿吨。建议国家相关部委联合把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作为战略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法规,探索形成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是严格实施垃圾分类投放。二是明确垃圾处理的主体、责任和权利,变政府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为依靠法律法规实现法制化管理。建立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和促进循环经济的激励制度。三是开放垃圾清运回收系统。垃圾清运车辆全面实现市场化运作,政府按清运量付费。地级以上城市要建设生活垃圾中转站。四是对垃圾处理企业给予减免税费等政策扶持。提高政府投资垃圾处理场的资金比例,增强企业自我生存能力,实现环保产业的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保障
白发浪潮呼唤“社会化养老”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形势紧迫而严峻。”王波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忧虑地说。据介绍,截至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人,占总人口的13.7%,而我省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8.83万人,占总人口的8.32%,白发浪潮汹涌而来,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重。
王波代表说,从“养儿防老”到“社会养老”已是必然趋势,政府和社会必须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她认为,尽管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各地区都在建立养老院及居家养老机构,但现行的养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完全适应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还存在着配套法规、规章尚不完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尚不完善,老龄工作机制不规范,工作力量薄弱等诸多问题。
她建议,开展社会化养老要因人而异,着手建立一个多元化、多层次,满足不同人群养老需求的市场。政府应加速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尤其要加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整合社会资源,在社区层面普遍建立养老服务机构和场所,组建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同时,出台针对“三无”老人、高龄老人、生活自理困难老人以及纯老年人家庭人员等特殊老年人的居家养老补贴办法和服务细则,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化为老服务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