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还需给力 让黑龙江“农超对接”不脱节
——访全国人大代表、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谭志娟

全国人大代表谭志娟。
东北网北京3月11日讯 (记者 曹曦) 作为农技推广领域唯一的全国人大代表、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谭志娟靠着自己踏实的履职、厚实的建议一直是媒体记者追逐采访的热点人物。从风华正茂到两鬓霜白,她在农技推广岗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一年有300天摸爬滚打在村屯农户,农民们戏称她为“老推”。
“农超对接”是本“好经”
谭志娟说,近几年国家试点的“农超对接”就属于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发展“农超对接”是保障农产品供给、稳定市场价格的有效手段;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生活负担的有效途径;是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有效举措。通过“农超对接”,以市场需求引导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以品牌化经营带动合作社标准化生产,以标准化生产保障质量安全,逐步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实行“农超对接”,明显减少了中间环节,有效降低了超市采购成本。据调查,连锁超市通过农超对接采购农产品,流通成本平均降低了15%左右。参与“农超对接”能使农民增加收入,取得了农民增收、消费者满意、超市盈利、多方共赢的好效果。
“农超对接”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谭志娟指出,农产品通过“农超对接”销售的比重还比较低,需要扩大试点范围。黑龙江省有得天独厚的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条件,蔬菜、马铃薯等农产品大量销往全国各地,仅蔬菜每年外销300万吨,出口100万吨,马铃薯省内外销量在187.6万吨。在“农超对接”工作中,黑龙江省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积极向南方发运马铃薯专列754个车皮,直接南销商品薯4.5万吨。但仍有170万吨鲜薯,需要大型蔬菜流通企业、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和农民自留及贮藏。
“农超对接”基础设施建设亟待解决。谭志娟举例说,黑龙江省兴十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每年生产各类瓜果蔬菜320万斤,由于没有冷链系统储藏,不能缓解因为运输不及时和滞销造成腐烂的情况,给菜农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组织化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超对接”的开展。农产品增值税政策有待完善。企业购进农产品可以抵扣13%的进项增值税的政策,但执行中存在困难。一方面,合作社往往无法开具足额增值税专用发票。另一方面,存在地区分割。全国没有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发票,各地自行制定的发票,无法实现跨区抵扣,增加了连锁企业的税收负担,影响开展农产品经营的积极性。
“农超对接”国家支持还需给力
“在‘农超对接’上还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支持。”谭志娟说,对此,她提出了详尽的建议。
一、请求国家扩大“农超对接”试点范围,把黑龙江省列为“农超对接”试点单位,推进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
二、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要加大对黑龙江生鲜食品生产大省的资金补贴力度。对专业合作社的鲜活农产品快速检测系统及基地农产品品牌建设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对大型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和农产品配送中心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三、建议国家给予超市税收方面的优惠。对于‘农超对接’的农产品销售免收营业税、增值税,从而要求超市停止收费。”免去超市和其它零售企业经过初级加工的生鲜农产品13%的农副产品流转税。切实落实《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的相关规定,消除以任何理由阻碍合作社提供免税增值税发票,执行超市采购“农超对接”产品的增值税抵扣政策。
四、加强指导监督,规范农超对接行为。降低农超对接门槛,严禁超市向合作社收取进场费、赞助费、摊位费、条码费等不合理费用,严禁任意拖欠货款。鼓励超市和合作社签订长期对接合同,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对接关系,提高合同契约意识和诚信意识。
五、加强“农超对接”人才培训及信息化建设。定期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培训,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掌握市场信息,熟悉超市营销策略。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农超对接服务系统及时发布信息,逐步开展网上签约和交易试点,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