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1日讯 春节后,哈市道外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举办的首场招聘会上,来自尚志的一家农民合作社从城里招走了16名求职者。两个月后,这些“城市工”给这家农民合作社带来了明显变化。专家认为,农民合作社进城招工,标志着城乡一体化层次提高,“农城对接”加速,使“新上山下乡”的行动主体扩大到城市知识人口
招聘会结束,“收获”到的2名技术人员、6名销售人员和8名技术工人让尚志市家和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王经理乐得合不拢嘴:这可是从近200位应聘者中精挑细选出的16人,而且全部都是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城里人”。
让王经理真正高兴的事情还在后面。上岗之后的短短两个月里,这些新来的“城市工”还没过试用期,就一一适应了新岗位,并且迅速带来了明显效益。
他们中的销售人员很快“上手”,利用丰富的销售经验把这家合作社的产品推销到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并稳固了沈阳、长春等地的销售渠道,使这家合作社的产品月销量从近20吨上升到近60吨。
他们中的技术工人也为合作社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以往合作社的工人都是当地农民,食品生产工作经验缺乏,常常把在田间地头的工作方法挪到车间里来,瞎干、蛮干,经常会出现残次品或是卫生不合格的产品。这批新招收的“城市工”上岗后,严格按照生产操作流程作业,不但保证了产品质量,还改良了整个车间的工作秩序,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合作社来到城市“挖墙脚”
农民为何会想到进城招“城市工”?谈起这次“特别招聘”的初衷,家和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王经理说:“是被逼出来的。”
“对农民来说,能把地种好就算本事了,哪儿还有能耐出去卖粮食,更别提买回粮食进行深加工后再卖了。”王经理说,目前农村的状况是如果你只会埋头种地,只能靠天吃饭,根本挣不到钱。所以2010年我们成立了合作社,硬着头皮往前趟。成立合作社就是想将种植的谷物加工成各种食品销售出去,达到增收的目的。想法虽好,但由于不懂如何打开销路,合作社的销售量一直不大。而且由于缺乏熟练的生产工人和技术人员,产品质量始终上不去,新产品研发也基本是空白。
王经理说,合作社成立之初他就了解到,从生产、研发到销售环节,合作社都缺乏必要的专业人才。但在尚志市范围内,不要说富有经验的研发与销售人员,就是比较专业的技术工人都很难找到。“我们的终端市场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线城市和沈阳、石家庄等二线城市,推销人员需要长期出差在外,既要负责新产品的推广,又要负责维护市场,搜集客户的反馈信息。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既不了解市场,更不懂推销技巧。此外,农民欠缺必要的社会经验和人脉关系,难以对身处城市的终端客户进行有效维护。”
是朋友无意中的一句话,让王经理对城里人“动起了心思”。王经理说,当时他正向朋友诉说自己在经营上的苦恼,朋友突然说,你要是去哈尔滨招工,啥样的人没有?就怕人家不来。在场的另一位朋友说,该给的待遇都给足了,城里人有啥不能来的?到哪儿干不是干呢?
王经理听罢回家琢磨了几宿,决定到哈尔滨参加人才招聘会,就算招不到最优秀的人才,挖个“墙脚”也行。因此过完春节,他便急匆匆地来到道外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参加了春节后的首场招聘会。
王经理感叹,“‘城市工’的到来,明显改变了企业的生产与经营面貌。”除了生产和销售,原来基本空白的新产品研发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招来的技术人员都是食品工程专业人员,有丰富的食品研发工作经验,尤其擅长豆制品的研发。虽然新研发的产品还没有大规模批量生产,但经过市场推广后,一定会很快投入批量生产,对此王经理非常乐观,“企业的后劲儿一定会很足。”
“城市工”看重的是未来好前景
市民小段是通过此次招聘会来到家和合作社工作的。他告诉记者,在招聘会上他了解到,这家合作社是依靠传统工艺来生产豆腐和其他豆制品,他认为这很有前景。当时在招聘会上,这家合作社为他开出的条件是每月底薪2000元并包食宿,还有正常休息日和奖金,小段动了心。
小段说,他今年28岁,从18岁开始就到各地的食品企业打工,在国内最远到过上海,国外到过俄罗斯。但年纪越来越大,不能总在外面漂着,这家合作社离哈尔滨市区不远,待遇也不错。而且来这里工作后他发现,这家农村企业很稳定,前景也不错,连食堂也办得好,于是他把在哈市市区的媳妇也叫来这里工作。厂里为了他们夫妻团圆,破例给他们夫妇一个单间居住。现在他俩十分安心地在这里工作,并且想在风景优美、仅半个小时车程的亚布力镇买房定居。
技术员杨女士选择家和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原因,也是稳定的工作和满意的收入。杨女士今年36岁,毕业于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专业。杨女士换过好几份工作,可适合食品工程专业的工作一方面收入不高,另一方面可供选择的机会也不多。今年春节刚过,杨女士在招聘会上看到了家和合作社。她十分符合应聘条件,而且对方提供的待遇也十分优越:每月底薪3000元加奖金,还包食宿。除了工作地点离家远一些外,其余的她都“没挑的”。在说服了家人之后,杨女士独自来到了家和合作社。在这里,她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施展,企业让她负责产品的全面研发工作,她也很快带领自己的小组研发出了一系列豆制品,就连生产中产生的豆渣也被她当作原料,制造出了一种特别新颖的休闲食品。说到这里,杨女士非常兴奋,她告诉记者,这个农村企业很有活力,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在生活上也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不便,从这里到哈尔滨有直通班车,3个小时左右就能回到家里。现在她基本每个周末都回哈市,有时丈夫和孩子也来这里,感受乡村生活,每次孩子都特别兴奋。
人才市场农村“朝阳产业”引力大
道外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董吉滨对记者说,他在职业介绍这个行业工作多年,帮助农民合作社进城招“城市工”是很多人越来越多的经历。农民来招“城市工”,说明城市与农村间的人才流动更趋向均衡化、合理化。他说,产品和客户终端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否在城市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条件。产品叫得响,市场销路广,使农民合作社适应市场化需要,这些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而这些专业人才在城里不算“稀罕”,对合作社来说几乎个个都相当于“千里马”。虽然这是农村企业小规模到城市里来招工,但这些农村企业急需各类城里人才,用工量大、工作机会多,而且开出的待遇条件也较好,丝毫不亚于城市企业,所以引来许多求职者关注。董吉滨说,“如果有机会,今后我们还愿意承接这类农民进城招‘城市工’的招聘。”
去年就来城里招聘过“城市工”的宾县一农民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经理说,自己的合作社为能与城市市场更好对接,招聘了一批日常管理和营销类人才,专攻市场营销,实现从农村田间地头到城市市场的无缝对接。现在合作社有六七个来自城里的人负责产品的推广营销,其中既有专职人员,也有兼职人员。给他们的待遇都不错,均为底薪1000元以上加销售提成,干得好的话,一个月赚个几千元不成问题。
但农民合作社进城招工也面临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没有得到一些应届或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的认可。来自依兰的刘丽去年从我市一高校食品专业毕业,至今仍未找到合适工作。对合作社的岗位她并不认可,“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才从农村走出来,不想再回农村工作了。即使待遇差些,我也要留在城里。”而一些家庭原本就在城里的大学生则更不愿来农村工作。
“进城招‘城市工’是因为我们缺少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但想要招到合适的人并不容易。”家和合作社的王经理说,应届大学生肯定招不上来,他们一听说是为农村企业推销农产品,就打起了退堂鼓。
一从事人才招聘多年的专家建议,农民合作社的涌现为各类城里人才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很多在城市内发展空间很小的专业人才能在合作社找到相当合适的岗位。而且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城乡工作的收入水平差距已经明显减小,甚至有很多农村企业开出的条件比城市企业还要高很多。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都是食品加工和绿色天然食品等“朝阳产业”,多数企业都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期,有很大发展空间,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应对此认真加以考虑。
专家城市求职者可将目光投向农村
近年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产出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为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了解,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目前已经注册登记两万个左右,带动农户约100万户,约占全省农村总户数的25%。
然而,农民“只会种地不会卖产品”的弱点,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城市市场的对接,农民进城招“城市工”,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
哈尔滨市社科院研究员姜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城招工现象,是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一大进步,这标志着城乡一体化层次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双向流动将使城乡统筹更趋合理,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城对接”加速。
姜鸥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主要是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其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造成对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等的缺乏,更谈不上国家标准在企业内部实施,及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进行市场策划,从而导致对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得农民合作社更加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经营人员和管理者加入进来。
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赵瑞政说,合作社要发展壮大,关键是要为社员提供各种服务,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优势,为农民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目标应当是实行农业生产纵向一体化,即合作社不但要从事农产品的生产,而且要从事农产品的销售,以及创办农产品的加工、物流、销售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标志,就是消灭现在独立于合作社之外的“农业龙头企业”,使“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的下属企业。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管理水准不断升级,现有的农村人才已无法满足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单凭农民自身搞合作的发展形态也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城市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训练有素的劳动力,是解决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城市应有组织地将一些管理和营销类人才输送到农村去,鼓励城市求职者将目光投向农村。
专家建议,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应设立相关的“合作经济管理课题”,从理论知识上进行专业化的研究,为农民合作事业的发展培养其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