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省曲艺团“送欢笑到基层”活动纪实
2012-03-21 15:11:45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杨林川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表演前省曲艺团的同志们在彩排节目。东北网记者 杨林川 摄

  东北网3月21日讯(记者 杨林川) 14日下午,肇东市昌五镇一街村王大姐的脸不时地被笑容堆成一朵菊花。在广播中听到省曲艺团来村里演出的消息,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歌舞、相声、魔术等曲艺表演,演出现场的门口被围得水泄不通。从2007年开始,省曲艺团送文化下乡演出341场,行程10.7万公里,观众近37.4万人。从乡镇到村屯,从虎头要塞到边陲黑山,从学校厂矿到社区军营,处处都留下过他们的身影。

 
刚刚扭完大秧歌的大娘赶来看省曲艺团的表演,笑得竟合不拢嘴。东北网记者 杨林川 摄

  关键词:感动

  2007年在鸡西煤矿演出的一幕让演员们终生难忘。工作一天刚刚升井后的矿工在矿下聚精会神的观看演出,满面的煤黑让人们根本无法辨认出他们的相貌,只能看到白眼球和张开嘴露出的牙。此情此景让所有演员都深受感动,这是他们从来没有体会过的另一种人生,有的演员甚至含着泪把节目演完。

  有感人的一幕幕也有让人捧腹的故事。曲艺团的青年演员聂毛在小品《求学心切》中扮演一位农民,他的上场方式是直接上去突然和另一位演员握手拥抱,聂毛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好多人都以为他就是突然闯到舞台上的农民,以至于经常有警察或保安把他拽到场下,让场上的“笑”果十足。

  艺术来源于生活。常年深入基层演出让演员们体会到了人间百态,也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据省曲艺团副团长王殿云介绍,他们的很多小品和相声都是在基层演出的时候看到百姓最真实的生活才产生灵感创作出来的。


 
省曲艺团“送欢笑到肇东”。东北网记者 杨林川 摄

  渴求

  “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明星竟然来到村里给我们面对面的演出,真是太难得了!”在演出现场,记者强烈地感受到村里的百姓对文化生活的渴求。有刚刚放学就飞奔过来看表演的小学生,也有年过古稀的老者,开怀的笑容则是他们共同的表情。“这场演出真是太好了!这是头一次在社区面对面看到省城专业演员的现场演出,希望以后能多搞几次这样的活动,一年三五次也不嫌多,看到这样的演出长见识啊!”一街村60岁的村民赵友旭兴奋地对记者说。

  有一次曲艺团在佳木斯桦川县悦来镇演出,现场有一位老大爷手里还举着正在输液的吊瓶观看节目,这个场景感染了在场的所有演职人员,在演出结束后,演员们纷纷主动下台和老大爷合影留念。农民们对艺术的执着与渴望,是演员们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种动力。

  在我省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在农闲时节的业余生活还是较为单调,这样的文化活动多多举办,是农民们迫切的希望。

 
肇东一街村表演现场洋溢着村民爽朗的笑声。东北网记者 杨林川 摄

  职责

  “我们在学校领操台上表演过,在四轮拖拉机上表演过,随处都是我们的舞台。”省曲艺团团长宗成滨对记者说。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省的农民在计划经济时代曾享受过免费看演出的待遇。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文艺团体推行商业化运作方式,农民免费看露天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少。面对这种情况,黑龙江省和各级政府进行了“政府埋单”的尝试。由黑龙江省财政厅支持黑龙江省曲艺团送欢笑到基层活动,让农民享受到了免费的文化盛宴。

  在鸡东县鸡东镇的演出现场,来自平公村的普通农民刘会军酷爱相声,创作了许多反映农民生活的相声。在曲艺团众笑星演出的休息室里刘会军表演了一段相声,著名相声演员刘彤当即收他为学生,满足了这位农民的心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农民群众不仅需要演出团体下乡表演,也需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文艺工作者,把文化下乡和文化留乡结合起来。目前,省曲艺团已经同肇东市文化局、宋站镇文化站等结成友好单位,曲艺团负责定期辅导基层演员艺术创作,建立起“文化留乡”的阵地。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代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