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3日讯 近年来,五大连池市始终坚持“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切实加强与区域内各农场在农机、农技、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促进了全市粮食生产水平显著提升。2011年,农垦“三代”面积63万亩,采用农场模式经营土地45万亩,农垦租赁经营土地4.6万亩,通过合作共建促进各作物单产提高20%、农民增收3000万元以上。助推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2.1亿斤,同比增加51.3%;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9430元,同比增长15%,创历史最高水平。
依托“三代”推进生产规模化
五大连池市通过开展农场大型机械到地方“三代”作业,加快了土地规模经营步伐。通过抓好土地有序流转,推进单项代耕向全程代耕,由小规模代耕向整村整乡代耕。全市2011年流转耕地6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2.6%,消除了土地规模经营“空白村”,规模经营面积达97万亩,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80%以上。通过组织种地大户、农机大户到农场参观学习,调动农户发展农业的信心和热情。在农场的示范带动下,农民入股合作种植、抱团闯市场。目前,全市建立千万元大型农机合作社11个,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8家。全市合作社已达131家,入社农户1.1万户。通过优化种植业结构,采用农场种植模式,全市种植玉米18.5万亩,同比增长42%,亩产达1200斤,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取得历史最高水平。小麦种植面积达37万亩,亩产600斤以上。大豆面积与上年同期减少11%,面积达162.1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8%,改变了过去大豆单一种植格局,全市种植业结构日趋合理。
开展合作加快科技推广应用
五大连池市坚持把农场先进机械的应用、优良品种的购进、技术模式的推广作为农业科技合作重点,抓好农机新技术应用,实施农场跨区整地,不断提高耕地作业标准。2011年,这个市秋整地133.2万亩,其中,深松66.2万亩,农场跨区整地40万亩,占整地总面积的30%。整地深度达到32厘米以上。在农业新技术推广方面,通过邀请农场农业专家到地方培训和组织乡村干部、种田大户、农机大户到农场参观,重点学习农场保护性耕作、大豆大垄密植、玉米大垄密植田间滴灌、小麦“早高密”等农业实用技术,受益农民达4万人。推广应用了农场大豆大垄密植、水稻“三化”栽培、玉米大垄卡播等新技术12项,农业科技贡献率60%以上。在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方面,场市共建科技示范园区4个,示范基地7个,面积1.2万亩,聘请场方农业专家培训农业技术骨干200余名。
产业化合作助推粮食生产提效
五大连池市坚持与农场共同招商、共建龙头、共育产业,加大对农场新建企业和新上项目扶持服务力度,不断壮大区域内豆、麦、薯等龙头企业规模,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拉动了粮食生产提效升级。通过与农场实施联合推介、联合招商和向上争取,扶持北大荒矿泉水、二龙山马铃薯精淀粉加工等项目,在园区建设上争取达到“三通一平”,积极帮助企业协调电价、土地使用费等事宜,对共建企业实行挂牌保护政策。在加强园区项目建设方面,把沾河木材加工园区与龙镇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整合为五大连池市农林产品加工产业园,目前已投资3500万元,做好了园区道路、给排水、厂区硬化、绿化等建设,现已有5家小型企业入住。在基地建设方面,依托二龙山薯业、北大荒米业、龙镇龙绿、格球山北绿等区域内龙头企业拉动,不断强化原料基地建设。2011年,全市建立了马铃薯、玉米、小麦、大豆、水稻五大作物生产基地,绿色无公害作物面积达180万亩。通过龙头企业的拉动,促进了产业布局调整,初步形成了一批水稻、玉米种植,奶牛、生猪养殖等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