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让“精品粮”走出“最后一公里”
2012-04-14 14:33:46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常春晖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4月14日讯 经营着种子合作社,选种子,他是行家里手;农民出身,种庄稼,他深谙其道;可当他与合作社的社员们,尽心力精种谷子并碾成小米后,却接连遭遇了好小米精种难精销的尴尬。

  时值备春耕,肇源县庄稼人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苏才心中却是别样滋味。两年来,他带领农户精种谷子,却没能打开市场卖上好价钱。备春耕开始了,本着为大家捧出一把好小米的他虽然在此准备出了土地来种植小米,但心里却依旧没底。

  倡导农户种小米

  苏才是肇源县农民,有多年种地经验,因打理种子合作社而小有名气。

  “现在,不少农民只吃自己种的菜,越来越多的人愿去农村买粮食、买菜、预订各种土特产。为啥?因为没上化肥没打农药,还好吃。大家都想吃得健康。”苏才说。

  如果不求产量,不用农药化肥,让大家吃到真正自然生长的粮食,这会不会有市场?合作社有人有地,能种出这样的优质小米。苏才敏感地意识到种有机小米的商机。

  种好小米需要几个条件:一是优质种子;二是良好土壤条件,黑钙土最合适;三是适宜气候,降雨量小,积温不长,这三点,肇源都具备。苏才决定大胆尝试。

  “2010年,我告诉合作社的农户种一些小米,他种我收,高于市场价,包他不赔。”在苏才倡导下,当年合作社21户社员辟出800亩土地,按有机方式种植小米,他们精育良种,不施化肥,不洒农药,人工薅草,精耕细作。普通小米亩产可达400公斤,而采用有机方式种植出的小米亩产却只有150多公斤。2011年,该合作社再次辟出400亩良田种植小米。


 

  粮食卖的不容易

  去年,苏才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1元的价格收购谷子5万公斤,磨米后剩3万公斤,以高于市场价0.2元销售。当年小米价格持续走低,合作社的小米进到市场后遭受冷遇,人们拒绝他们高出普通小米的定价。

  销售难题超出了合作社的能力。“亲朋好友要小米,拿丝袋子一装就行,到市场上卖,没好包装不行,可像样点的盒子,成本都得六七块。要想进超市,那就得啥都有,还有各种检测标准鉴定。咱们这几万斤小米,要去鉴定,可能会死在流程上。真空包装成本太大,我们合作社做不来。”

  信息时代难突围

  苏才一直想对合作社生产的小米进行有机认证,但由于对认证过程并不清楚以及费用问题,苏才望而却步。

  记者从省农委有关处室了解到,有机食品的认证有一定程序,一般情况下1000亩以下认证费用在4万元左右,认证时间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国家是鼓励农户进行有机食品认证的,但目前来看,一些规模尚小的合作社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教师赵凤艳说,“肇源县庄稼人合作社按照有机种植方式种植小米已有两年,被认证的可能性很大。有机食品认证需要一定转换周期,他们可以登录中绿华夏网站下载所需材料,办理有机认证。”赵老师说,现在有机食品认证市场混乱,使得有机食品的信誉度逐渐下降,有机食品认证不是解决销售的决定因素。

  同样是在肇源,教师出身的二站镇曙光村娄家寨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娄云鹤,在谷子销售方面,比苏才多走了几步。首先,他建立了相关销售网站,便于购买者了解查询;其次,他们的谷子已通过北京五洲恒通认证有限公司的有机转换产品质量认证。即使如此,该合作社还是有新期待:“我们种植的是经过有机认证的精品粮食,更希望能以合理的价钱走进超市销售,这样才能利于创收。”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肇源县合作社有300家左右,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机合作社,同类型的合作社之间平时也有交流,但大家对“开拓销路”方面经验不多,不少是“自谋生路”。

  搭桥“产销”需外力

  “合作社缺管理人才。一面是农民管理知识缺乏,另一面是合作社大多规模小,效益低,很难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富锦市一位女性蔬菜合作社带头人告诉记者。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合作社是农民互助合作组织,除了理事长等少数人以外,一家一户的农民大多忙于田间地头,“懂经营”者少。

  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更高层次的专业化生产,可在更大程度上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提供优质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对健康、营养农产品需求,理应可以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可如今却被卡在了“销售”这“最后一公里”。

  对于如何应对“销售难”这一问题,黑龙江大学王朗玲教授认为:“农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出的粮食若想在市场上被认同,一是要有自己的品牌,再就是要进行相关认证,最重要是需要一个‘推介’。我们不妨把农户们精种出来的这些营养、健康的粮食叫做‘精品粮’,对这样的粮食销售要区别于普通粮食。合作社理事长缺乏营销能力,可以考虑借助专业的营销公司来开拓市场。”她说,“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以考虑把全国具有一定品牌和美誉度的粮食销售企业引到龙江来,把我们的精品粮介绍给他们,建立起企业与合作社之间的联系,搭建生产与销售的平台,形成共同的利益体,在政府政策支持下,组建高级农产品(或者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销售公司,与合作社对接,合作社负责生产,销售公司负责打开市场,双方共同持有股份,互惠互利,从而告别以农户或者以合作社为单位的单打独斗式的销售方式,建立起具有我省品牌特色的‘精品粮’销售之路,也许这可以成就龙江粮食的一大品牌。”

  “作为农业第一大省,我省有好粮食,却没有在市场上体现出真正的价值来,这是个遗憾。”王教授说。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