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以农村、林区、矿区、城市困难群众为重点,加快城乡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大规模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泥草房改造,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
我们要通过大力实施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让龙江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是对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摘自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报告
黑龙江日报4月23日讯 过去的五年,是伊春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五年。在林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伊春市果断调整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产业兴市”战略,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上项目,接续替代产业不断壮大,发展基础日益夯实。
以停伐为标志,伊春市进入了森林经营新时代,“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的理想和追求正在加速成为现实。
推进林权改革 激发内生动力
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综合效应日益显现。西钢、浩水、光明、啤酒厂重组改制,水解厂等一批停产半停产企业成功回购,闲置多年的资产得以盘活。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龙江银行挂牌运营,农村信用社改制顺利推进。土地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市本级土地出让金累计收益12.6亿元。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实现突破,在全省率先建立统一交易平台,对政府公共权益与服务实施了公开监管。共建机制不断创新,铁力区域“1+5”、嘉荫场县共建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新农村、新林区协调发展。对内对外务实合作成效显著,宝宇、龙源、通德、中铁、华润、华能等一大批战略投资者相继落户伊春。全市累计招商引资47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3亿美元,分别比前五年增长6倍和6.5倍。对上争取成效显著,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政策和资金争取到位,为伊春市激发内生动力、助推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抢抓机遇建名城
促城建兴旅游保生态
放大棚改牵动效应,同步做大“惠民生、促城建、兴旅游、保生态”四篇文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路网规模持续扩大,公路等级整体提升,彻底打开了南通哈大齐工业走廊、东联煤电化基地、北接沿边开放带的大通道。林都机场通航、伊绥高速通车,飞跃式地拉近了大山与世界的距离。兴安湖水库并网发电,“三供两治”工程陆续建成投用,城市供热、供气、供水、防洪的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四区连片”进程加快,承载功能不断增强。
汤旺河等旅游名镇建设强势推进,城镇形象和服务功能大幅提升。以“西岭模式”为示范带动,梅花山、马永顺、巴兰河等特色小镇竞相涌现,“山水相依、欧风林色”的城市风格初步彰显。“四城联创”取得重大突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获得提名资格奖;创卫获得成功,成为全省第二个国家卫生城市,开创了资源型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卫的先河。
民生投入加大
职工群众收入增加
伊春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增投入、保重点、抓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实施, 17万户、45万居民告别低矮破旧的棚户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户均增加财产性收入5万元以上。
在几任市委、市政府班子的积极努力下,12万老知青、大集体、“五七工”的养老问题全部解决;森工企业拖欠的工资和养老金全部补发;林企教师、公检法干警“同岗不同酬”问题彻底解决;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由月人均535元提高到1080元,林业职工工资由月人均829元提高到1917元,分别翻了一番多,林区职工群众翘首企盼“涨工资”的愿望得以实现。15万城乡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第五轮“一帮一”扶贫创业工程成效显著。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1670元,年均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8493元,年均增长15.5%。
伊春乌马河区电厂职工颜晓林曾是位下岗职工,她说:“近两年,政府和电厂干部积极为我们增收致富想办法,找出路,鼓励我经营温室大棚,现在光大棚一块每年也能收入上万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