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
彭玉与女儿赵珈琪在《谁来伺候妈》中饰演一对婆媳。
东北网5月2日讯 由著名演员彭玉领衔主演的电视连续剧《谁来伺候妈》,将中国老年人的生存状态搬上荧屏。在这部家庭伦理大戏中,彭玉以精湛的演技将一位母亲的智慧与无奈演绎得淋漓尽致,她的真情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月30日,记者采访了这位龙江演员。
和女儿荧屏“斗法”
《谁来伺候妈》最大的看点之一是彭玉与亲生女儿赵珈琪饰演一对婆媳。与女儿饰演一对婆媳,彭玉表示有些压力,“因为很熟悉,有时候会笑场。”不过,彭玉表示,女儿的演技还是不错的。
彭玉对当下年轻一代的“啃老”现象感触颇深:“现在的生活压力很大,很多父母其实都把自己辛苦积攒下的家业用在孩子身上,为了儿女自己放弃了很多,帮儿女买房子,照顾孩子。剧中林母的生活在中国具有代表性,做儿女的应该好好看看,去理解父母的难处。”
彭玉表示:“虽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而且清官也难断家务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家庭矛盾时,大家还是要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亲情虽然很温柔,可是力量很强大!”
受到周总理接见
彭玉今年已经81岁了,出生在哈尔滨市呼兰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的她,在小伙伴中可是绝对的“大腕”,经常会给伙伴们演一些小节目。在师范读书时,彭玉是班上的文艺委员,经常会带着其他同学自编自导自演一些话剧作品。因为怕影响学习,所以当时父亲非常反对彭玉演戏。有一次,父亲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碰巧看到彭玉和同学在公园里排戏。回家后,父亲二话没说就踹了她一脚。彭玉说:“那次经历让我记忆很深刻,从那次之后,为了不让父亲生气,我只能是偷偷地去学‘表演课’,我那时候真是太喜欢舞台表演了。”
彭玉17岁那年,业余文工团让她在话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扮演红军的妹妹,虽然只有一场戏,但她演得特别认真、特别真实,终于被调到专业文工团。但是,她仍然不敢告诉爸爸实情,而是说在剧团帮忙抄剧本。彭玉29岁时才触电演第一部电影《千万不要忘记》,在里面扮演一位老大娘。这部革命题材的电影,在上世纪60年代国内影坛反响很大。进京演出,又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父亲看到彭玉的表演得到国家领导人表扬之后,也就不再反对她从事表演艺术了。
天天都在体验生活
彭玉塑造过无数脍炙人口的母亲形象,其亲切和蔼的性格,自然大方的表演方式,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彭玉从17岁登台演出至今,60多年里一直活跃在话剧舞台和电影屏幕上,由于她扮演的角色90%都是“老旦”,不是老太太就是老大妈,所以喜欢她的观众送给她一个“荧屏第一妈”的称号。对此,彭玉笑称:“我就是特别喜欢演老年人,因为生活在我身边的老年人很多,我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演员在进行人物创作的时候,一般都需要提前体验生活。但是,我不用了,因为我天天都在‘体验生活’。现在我也是老年人,所以演起这些角色来特别得心应手。”
在从艺的道路上,有了丰富的舞台和生活的种种阅历,让她的表演带着富有戏剧性而又不脱离生活的生动翔实。生活化的表演也使她有了格外生动的荧屏形象和亲和力。许多与她合作的演员都尊她为良师益友,一些知名演员倪萍、宋春丽、殷桃、牛莉、陶红等等,先后也都成了彭玉的“女儿”。
老伴是她的幕后“军师”
在《谁来伺候妈》这部戏中,彭玉与亲生女儿赵珈琪饰演一对“明争暗斗”的婆媳,可谓是火药十足,看点十足。但在现实生活中,赵珈琪和妈妈却是母女情深,不曾斗过嘴,也不曾让妈妈伤心过。1995年,彭玉的老伴去世了,赵珈琪怕妈妈一个人太孤独闷出病来,希望她到北京继续演戏,彭玉也觉得自己还有潜力,就欣然允诺了赵珈琪的提议,此时她已64岁。
到了北京,彭玉第一次在戏里的角色就只有两个字台词,与上世纪六十年代她演戏当红的时候反差极大,但因为她喜欢这一行,所以她坚持了下来,用新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将小人物演好、演活,后来彭玉凭着这股劲,又出演了《月圆今宵》、《空镜子》和《浪漫的事》等戏。为了让母亲的身边有个伴,在女儿的撮合下,彭玉与现在的老伴结合了。现在,只要彭玉外出拍戏,老伴都会陪着来到剧组。每接一部戏,老伴都会带许多书到剧组,帮她分析角色人物。彭玉对记者说:“我很喜欢演戏,老伴也很支持,只要身体好,我就一直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