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创优质 保稳定 促发展 宾县宾西镇委员会发展纪实
2012-06-12 15:02:27 来源:东北网  作者:侯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2日讯(记者 侯巍)这是一组值得宾西镇骄傲的数字:2011年全镇社会总产值实现21.56亿元,比2010年增长10%;财政收入实现1994.52万元,比2010年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9266元,比2010年增长1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464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12%。

  这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务真求实、业绩一流的乡镇党委班子,他们充分依托国家级宾西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抢抓哈尔滨市全力打造“哈东新城”的历史机遇,带领干部群众发扬“不畏艰苦、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精神,努力践行“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了“创业、创新、创优”活动,抓队伍、惠民生、谋发展,为群众干成了一件件好事、实事,赢得了民心,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效果,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这就是宾县宾西镇党委。

  抓班子,带队伍,创先争优,锤炼亲民务实作风

  宾西经济开发区成立初期,因人地矛盾和各种纠纷,导致上访现象时有发生,干群关系紧张,工作难以开展。如何尽快稳定局面开展工作,成为镇党委必须认真面对的首要问题。镇党委一班人经过认真研究认为,乡村两级干部是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要做好农村工作,首先必须抓好乡村班子建设,打造一支亲民务实的干部队伍。为此,镇党委坚持从自身抓起,把提高干部素质、转变干部作风,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理性的乡镇工作运行机制。

  ——活化创先争优活动形式提素质。实施了“四个创新”,即:创新活动主题,镇党委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研究制定了活动的主题:夯基础、强堡垒,尽职责、做模范,聚合力、促发展;创新活动内容,镇党委把创先争优活动与乡镇重点工作、中心工作相结合,根据阶段性工作重点,适时调整创先争优活动内容,主动把创先争优活动融入各站所的业务工作、农民增收致富的实践中,把设岗定责、党员服务等纳入创先争优的活动范畴;创新活动载体,主要以“纵看横比找差距,履职践诺当先锋”活动,比素质、比能力、比业务、比业绩、比口碑的“五比”活动,开展“党员十面旗”活动和设立“党员示范岗”等为载体。创新活动目标,制定了提高干部素质,转变干部作风,提高机关效能,增强服务能力,解决难点问题,拉近党群关系,注重民生民利,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目前,全镇干部继续教育参训率达100%,有15人进修了本科文凭,大专以上文凭达97%,通过学习,政策业务素质不断提升。

  ——创新日常工作形式转作风。全镇干部分片包村、村干部包户,做到主要领导一线指挥,全体干部一线工作、所有问题一线解决,各种经验一线总结,全部成绩一线创造。要求党委一班人在工作中必须做到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取长补短,信守承诺,勇当先锋,赢得群众认可,拉近党群、干群关系。全镇干部全年工作日中,一线工作时间达三分之二以上。

  ——创新服务群众手段创优质。镇党委在乡镇成立便民服务代办中心,在各村设立了便民代办服务站,镇、村分别设代办工作人员,镇便民服务中心代办工作人员每周至少到村代办服务站办公1次,带去办结的农民申办事项,带回未办理的农民申办事项,并及时了解群众意见和建议。通过努力,干部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多了,混天度日、不求上进的少了;深入基层、为民办事的多了,脱离群众的少了;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多了,作风浮飘的少了。实行便民服务代办工作以来,为群众代办独生子女光荣证、低保、汽车家电下乡补贴、二胎证等服务68项,565件。群众都说:现在到镇里办事是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事好办了。

  ——创新村级班子建设强堡垒。通过“带、选、稳、训”实现了农村班子的优化升级。“带”就是典型带动,镇党委十分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干部,激励斗志。西川村党支部书记魏来春,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模,镇党委抓住这一典型,在全镇农村干部中开展了学先优典型活动,营造了干事、创业、为民的浓厚氛围。“选”就是致力于建设思想政治素质强、个人致富能力强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三强”型村级班子,拓宽选人视野,从回乡优秀青年、退伍军人、致富能手,中选拔想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提高农村班子整体素质。瑞丰村是有名的老大难村,班子软、村风乱,群众有意见,镇党委通过走访党员群众,把中专毕业的养牛致富大户于海龙推荐回村任职,他主持工作后,解决了村内柴草乱放、污水乱泼,乱搭乱建等问题,又通过发展畜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带领村民走上了快速致富的道路。“稳”就是保持农村班子的相对稳定。对那些经教育,思想无变化,工作无起色的村干部,坚决调整。调整村班子4个,免职村干部2名。这就使他们感到了压力,提高了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训”就是加大教育力度。通过以会代训,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对村干部政治理论、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实用技术等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解决农村各种矛盾的能力,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解难题,惠民生,创新思路,改善和谐稳定环境

  面对镇情和开发区座落于宾西镇的情况,镇党委开拓创新,按照“保稳定,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工作原则,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加大从源头治理的力度,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理顺群众情绪,密切干群关系。

  ——查找问题,解决问题促和谐。为了摸清造成不良局面的根本原因,镇党委以群众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切入点,由党委书记挂帅,副职领导干部任组长,抽调12名机关干部重点包村,组成6个包村小分队深入到所辖6个行政村,不定期的开展拉网式集中调研摸底。通过走街串户与群众促膝谈心,共走访各阶层人士2500多人,召开老干部,老党员,干部群众等各种座谈会30多次,了解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排查矛盾,开门接访促和谐。镇党委以排查群众上访的尖锐问题为切入点,以化解上访问题为目的,设立信访接待室,安排精兵良将专门负责接待,做到全天候、无节假日的为农民服务。并规定谁首接,谁负责,谁办理、谁调查、汇报、处理、反馈全程一人担,负责到底。倾听群众呼声和要求,了解群众对村务、财务、农民负担等问题的意见,以及对村干部的评价,党委领导对疑难的问题亲自过问、处理。一年来,镇党委直接化解上访问题85起,接访后化解矛盾15起,维护了乡镇的稳定,进而促进了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完善设施,改善民生促和谐。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涉及民生民利问题,镇党委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多方筹措资金近亿元,做好民生工作。建造镇区内的地下排水管网3000延长米;在镇区内打了2眼直径为10米的大口井,每天可处理和供应生活用水6000吨以上,完成镇内自来水改造8000多户;在各村屯打深水井38眼,使38个屯都能够吃上自来水;硬化了致富路、学府路、公仆路及哈同公路过境段共计5.5公里;硬化通村路和屯内路52.5公里;修建杨家围子桥和董权屯桥2座89延长米;全镇开发楼房85万平方米;农村改造泥草房81户,新建住宅7592平方米,全镇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1.2%。广大群众看到镇党委真心实意的为他们办事,心齐了,气顺了,由对镇里安排的工作采取抵制态度转向理解支持,实现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

  ——拓宽渠道,增加收入促和谐。镇党委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新时期增收富民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健全信息网络,加强宣传培训,一年来,全镇共组织烤烟、肉牛、种植、外出务工等大型培训18次,发放宣传材料2500余份,接受培训农村劳动力1800人次,全镇接收,发放招工信息单30余类,1000多份。依托开发区、旅游区,向工业、旅游业、“非粮食”种植、养殖业转移农村劳动力17000人,农民可增加收入16800余万元。宾西镇充分利用镇域丰富的旅游资源,在长寿路关家屯打造旅游线路农家院专业屯,现在旅游线路特色餐饮已发展到33家,农民靠旅游增收300多万元。

  ——建设新村,创建社区促和谐。宾西镇在西川村姜家屯打造了省级新农村试点,创建西川新村社区,分一、二、三期工程,整个过程于2009年底结束,西川村5个自然屯和朝阳村2个自然屯、332户居民全部回迁入住。工程占地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其中平房178栋,二楼4栋,332户,面积3万平方米,商服楼4栋,面积1.5万平方米;六层住宅楼9栋,面积5.4万平方米。建造活动室350平方米并设有乒乓球室和农家书屋,休闲广场3000平方米,体育设施齐备。道路、给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全面配套,平房建有室内卫生间,采取地下排水,楼房实行集中供热。新村社区成立以来,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农民安居乐业和谐相处。

  明思路,谋发展,开拓创新,振兴经济谱写新篇

  镇党委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认真分析、研究镇情,深入谋划,确定了“加快产业调整,夯实农业基础,发展民营企业,狠抓招商引资,打造哈东新城”的工作思路。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镇党委以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积极扶持、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筛选巩固烤烟户50多户,稳定烤烟面积800亩以上,销售额实现150多万元,保持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依托宾西实验林场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全镇花卉苗木基地发展到1300亩,繁育花卉苗木40余个品种;通过扶持养牛大户,发展专业屯,建设养殖小区,畜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镇已有肉牛养殖小区3个,专业屯5个,养殖大户256户,肉牛存栏11200头,可繁母牛5871头,年出栏2万多头。全镇生猪存栏6100头,可繁母猪3246头,在瑞丰村草甸屯新建千头猪场1处,百头以上养猪大户13户。

  ——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全镇共打抗旱机电井22眼,发展棚菜小区3个,建造温室、大棚56栋。其中占地18万平方米的省财政厅绿色蔬菜生产基地1处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下放补贴的大型农机具25台套,每年完成土地轮耕深松面积达到5000多亩。

  ——民营企业总量不断增加。国家级宾西经济开发区地处宾西镇腹地,引进企业164家,其中民营企业40多家,开发区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建筑行业发展到6家、运输业业户发展到304户、餐饮服务业户发展到265家,其他行业也健康有序发展,现在个体工商业户达到600多家。

  ——招商引资工作有新的突破。镇党委始终坚定“区镇合一”的思想,视开发区建设为已任,把服务开发区工作当作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在组织实施征地、动迁工作的基础上,热情服务进区企业,积极为企业解决建设、生产中的难题,并积极解决在开发区建设和发展中产生的各种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仅去年就完成了三力集团9.8万平方米、建华管桩14万平方米、水泥厂矿山300多亩、长青村千头牛场的360多亩的征地工作任务。几年来宾西镇引进8个引税型企业和上亿元及千万元生产型企业5个,现在已经投产4个,在建1个,预计年底投产。

  ——哈东新城建设全面开展。打造哈东新城的前期工作,共涉及宾西镇2—5委城镇居民576户,西川村农民653户,涉及征用土地320亩。县派驻宾西镇44个工作组,宾西镇全体镇村参与,全面开展房屋征收和土地征用的工作,现在已完成回迁30%,更高标准的集贸市场、景观大道、参天高楼、医院、学校、休闲广场也在陆续开始施工建设。

  观念一变天地宽。如今,宾西镇党委一班人正以饱满的热情、激昂的斗志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在哈东新城和社会发展的大潮中阔步向前!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代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