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牡丹江市农网完善工程照亮白山黑水
2012-06-25 15:34:35 来源:东北网  作者:高万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25日讯 座落在祖国的白山黑水、崇山峻岭之间,是北方的著名旅游城市,享有“中国雪城”、“鱼米之乡”、“塞北江南”的美誉的牡丹江,土地肥沃,有众多的全国之最甚至世界之最——中国第一个国营农场、中国黑木耳第一县、中国第一家绿色食品基地,以及世界上唯一种植在石板上的水稻。

  目前,牡丹江又提出了农业发展的新目标——打造绿色有机食品之都,让地处中国、俄罗斯、朝鲜合围的“金三角”腹地的牡丹江更是蜚声海内外,为了更好服务经济的发展,两年前,牡丹江率先完成了重要的战略工程——农网完善战略部署,从而进一步满足了牡丹江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对电力供应的需求,全力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农村电网改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电网设备老化、供电质量差和供电能力不足等问题,但随着农村用电负荷的快速增长,农网供电开始出现新的“卡脖子”现象,这成为牡丹江供电区农村电网发展的“新瓶颈”。特别是随着农村居民用电结构的变化,日光灯、空调、电风扇和彩电等大量使用,使得农村电网功率因数偏低,无功功率消耗增大。存在用电时间段过于集中,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为保证高峰期用电,农村变压器容量普遍按最大容量设置,在高峰用电时,农村电网线路几乎满载运行;而低谷用电时,线路又几乎是空载。经常会出现“大马拉小车”现象,变压器满载或空载运行时间长,造成电能的浪费和损耗增大。

  超前科学和建设农村电网既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造福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也是电网企业应该积极履行的社会责任,农村电网发展了,网架坚强了,供电可靠了,用电无忧了,对广大农民来说是最大的实惠。担负着实施牡丹江供电区农网完善工程重任的牡丹江电业局,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村电网建设投资力度的有利时机,立足长远,不等不靠,从2008年起他们先后争取资金7533.53万元“落地”牡丹江,2年多的时间里相继完成了输变电项目5个,配电项目7个,新增变电容量77.80兆伏安,新建输电线路亘长72.73公里,供电范围覆盖牡丹江供电区内的每处村屯。


  负责具体操作的牡丹江电业局农电工作部在实际工作中,根据负荷发展水平的不同突出电网建设的差异化,在进行负荷预测时根据地域特点和发展趋势区别对待。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结合实际规划农村电网发展,确定工程规模,落实工程项目。逐步消除农网陈旧设备,进一步提高农网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电能质量。同时在农网改造工程中,引入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切实提高农村电网的坚强稳定。

  一是电压质量显著改善。完善工程实施前66千伏东宁电网有载调压主变为3台,有载调压比率为20%;建设后有载调压主变为6台,有载调压比率为33.33%。通过农网完善工程建设,新建细鳞河66千伏变电所1座,完善了细鳞河地区的电网结构,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2%以上。

  二是消除66千伏线路导线截面小“卡脖子”现象。牡丹江地区的绥阳镇在农网完善工程建设前由66千伏东阳线供电,绥阳镇的电力负荷主要是铜矿开采、木材加工、进出口加工业、商业、农业、照明和居民生活用电等。随着对俄罗斯贸易、招采掘业、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木业加工园区的开发,带动了一大批如世星木业、雅园木业、雨润加工园区、大向东铜矿等项目落户绥阳镇,新增负荷8.5兆瓦,而改造前绥阳电网只有一条66千伏东阳线与66千伏东宁电网连接,根本不能满足绥阳地区经济发展对电能的需求。因此新建的66千伏绥先线不仅能够满足绥阳地区经济发展,更解决了66千伏东阳线“卡脖子”的问题,为绥阳地区引入了另一个坚强的电源,保证了绥阳地区双电源供电。

  三是增强了10千伏电网的互带能力,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完善工程前中压配网呈放射型分布在各乡镇,运行不灵活,检修停电面积大。改造后中压电网实现“手拉手”供电,增强了10千伏中压电网互带能力,使10千伏配网的运行检修更为灵活,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供电可靠性,从而解决了乡、村“低电压”问题,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用电需求。以前每逢用电高峰,经常出现电动机及其他家用电器无法启动的情况,而此次新建输变电工程缩短了10千伏供电半径,在负荷高峰时最低电压也可达到210伏,家用电器等各种用电设备完全可以正常启动,满足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建设用电的问题。

    电网完善工程给农村发展带来了切实真正收益。


  同时电网改造对降损节能产生了较大效益。农网完善工程侧重在电网主骨架建设上,主骨架建设与农网改造有着明显不同,农网改造的重点是10千伏及以下配网建设改造,而本次依据电网规划侧重于66千伏电网主骨架建设,使电网主网架布局坚强,更加合理。

  通过农网完善工程,节约人力资源,降低了劳动强度。仅以牡丹江电业局东宁农电局为例,在农网完善工程中这个局共更换2777只载波电能表,在运行中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减少了工作环节,缩短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各项数据的准确率,避免了人为因素出现的误差。东宁局农电局新建绥阳输变电工程投运后,由原66千伏东阳线50公里的送电线路变更为绥先线17.533公里,极大的缩短了送电线路的长度。原绥阳镇由东阳线供电,在新建绥阳输变电工程投运后,绥阳镇92%的用电负荷改由绥先线供电,线损率由原来的降至0.36%,每年因降损节能产生的效益为962232元。而新建的绥阳输变电工程投运后,东阳线的送电线路损失率则降至1.84%,每年因降损节能产生的效益为297960元。

  2012年,牡丹江市的农网完善工程使电网布局得到很大改善,骨架进一步坚强,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明显提高,线损显著下降。供电能力的提高,将会拉动整个牡丹江区域整体经济的迅猛发展,在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供电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农村电网完善工程的大规模建设与发展,现在一个“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适用、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低”的新型农网将展现在人们面前,牡丹江供电区内的农村电网建设步入了又一个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