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办理容易 消费冲动 缺用卡常识 信用卡刷出大学生“负翁”
2012-06-30 06:31:2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30日讯 卡奴,又称卡债族,指因为使用信用卡、现金卡透支消费,月薪或收入无法将支出的部分摊平,首期只能缴部分的金额,之后需给付金融机构循环利息、违约金、手续费等费用而背负高额卡债,个人财务周转不灵的人。现如今,许多追求时尚的年轻人都手握一张信用卡。在哈市,每年新生入学时,都会有银行在各高校校园内摆起办卡点,为大学生免费办理信用卡。只要提供身份证和学生证,一张至少可透支5000元的信用卡轻松到手。没走出校门、没有赚钱能力的部分大学生,不知不觉间成了“卡奴”……

  7年给大学生发卡12万张

  “招行已经打过三次电话,但是学生毕业了,手机又停机,我也没办法通知到他。”哈市某高校辅导员毛老师已经多次接到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打来的催款电话,他所带的毕业生小陈的信用卡欠款2000多元,欠了一年多仍没有还。像小陈这样的情况在大学里很常见,今天花明天的钱,还不起就把卡扔了。

  据哈尔滨市银监局统计,目前哈市各家银行已向大学生发放信用卡12万余张,其中大多数发卡行未能按照有关制度对学生信用卡申请人的还款能力进行严格的授信审核。据《2006中国大学生调查报告》提供的数字显示,在大学校园里,使用银行信用卡的大学生比例达到25.6%。而如今,这个数字恐怕已远高于2006年。

  哈市某高校计算机学院一个班有37人,这37人中近30人拥有至少一张信用卡,15人同时拥有三家银行的信用卡。问到这些信用卡怎么用,大家都表示:透支很方便。某高校大二学生郝男男(化名)告诉记者,他一入校就办理了三家银行的信用卡,每月轮流透支,透支这张卡消费,到了还款日就透支另外两张卡把这张的钱补上。“就那么欠着吧,反正银行也没找我。”法律意识淡薄的郝男男并没意识到这种做法不仅使自己成了“卡奴”,还触犯了法律。

  想办就办

  信用卡门槛很低

  信用卡是一种“透支未来”的消费方式,这对大学生们很有吸引力。哈尔滨某商业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之所以向大学生发放信用卡,主要是看好这些学校的学生未来的良好前景。并且通过他们专业的金融服务,为大学生提供消费指导和理财规划,提高大学生的财商。可是,针对一个没有收入来源的群体,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循环利息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 87.2%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同时,对信用卡认识不清、年费拖欠、还款意识淡薄等现象在很多学生持卡人身上存在。

  在校园里摆摊、到宿舍推销、张贴小广告、在论坛上发帖……银行信用卡的营销方式颇为成功,学生们办理信用卡的手续也非常简便,只需带上学生证、身份证就可办理。本科生持卡一般可透支3000元,研究生是5000元。

  刺激大学生冲动消费

  小冯是某大学大三的学生,一年前办了某银行的信用卡,感到信用卡购物十分方便。“感觉像不花钱似的,买东西时根本没想到怎么还钱”。一个月过后,当小冯拿到银行的账单时被吓了一跳,原来不知不觉中,自己已花费了近一万元。小冯没有能力偿还这笔钱,就一直拖欠,最后银行将小冯告上法庭,并通知小冯的父母。最后,只好父母替孩子还清这笔欠款加罚息。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辅导员王新告诉记者,在他所带的学生中间,因为透支过多还不上银行钱的人不少,对这样的学生他只能以说服教育为主,“毕竟他们都是成年人,做事都有自己的主意。”王新说,大学生是一个无稳定经济来源的群体,使用信用卡会刺激他们消费,助长挥霍习气。

  记者在了解到,用信用卡的学生中,购买的主要是手机、MP3、名牌服装等。很多办信用卡的学生,都是透支消费,要还款时不是向家里要钱,就是跟同学借钱。一旦背上沉重的还款包袱,根本无心学习。

  信用卡不该如此滥发

  黑龙江工商管理干部学院行政法学博士导师王良认为,银行盲目滥发信用卡,客观上会给大学生“恶意透支”大开方便之门,进而引发校园内的诚信危机。因此,银行在向大学生发信用卡之前应要求申卡学生提交父母的书面授权书,否则,银行应该为自己低门槛的发卡行为引发的问题埋单。

  哈市南岗法院审判庭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涉及学生的银行信用卡纠纷非常多,有的甚至还是高中生。这些欠款最后大都由家长来还,因此很多家长对银行不审核其子女还款能力就发放信用卡感到十分不满。

  “其实,很多发卡银行在给高校学生办理信用卡时,都清楚知道学生极易透支,可以说,银行在给学生办理信用卡的背后,带着极其功利的色彩。如果处理不当,必然会给整个信用卡市场埋下隐患。”哈市民强律师事务所主任段接伟说。

  银行应该严把“发卡关”

  王良认为,要想在大学校园里杜绝“卡奴”,最关键的就是银行应该把住审核关,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坚决不办卡。当前,我国各商业银行都把个人客户作为经营效益的增长点,为了抢占这块肥肉,都在积极营销各种银行卡、个人消费贷款,把使用银行卡的好处说得天花乱坠,大肆宣传透支多少天不付利息、透支消费怎么方便、怎么潇洒等,其实这种推销背后掩盖着营销银行的巨大商业利益,一方面,银行可以从商家收取一笔可观的刷卡费,另一方面,个人透支逾期要收取利息,这利息与正常贷款相比,要高出好几倍。对个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王良建议政府部门要对个人诚信加强监管。2006年我国已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集的个人信息除了身份识别信息、贷款信息外,还包括了个人的信用卡信息,这些信息对发卡银行、授信额度、还款记录等都做了详细记录。如果某人有“信用污点”,那么银行通过个人征信系统马上就可以查到,恶意透支者的投机行为将会受到有效的狙击。“不管怎么监管,最终把关的就是银行,只要银行不给那些不具备偿还能力的人发放信用卡,那么‘卡奴’的数量就会大大减少。”王良说。

  ▶新闻链接

  台湾早有先例

  每月40“卡奴”自杀

  早在6年前,台湾就爆发了“卡奴”危机。据新华社2006年3月13日报道,随着各种信用卡在台湾的泛滥,背负巨额信用卡债务、甚至连最低应缴还金额都付不出的“卡奴”也越来越多。根据台湾银行业者的估计,目前在台湾1100万经济人口(有收入或有收入能力者)中,约有70万“卡奴”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一些银行为冲刺消费金融业绩,极力鼓动民众使用信用卡。一些银行害怕放款收不回来,往往将催款的工作委托给社会上有黑道背景的讨债公司,不择手段的逼迫“卡奴”,结果使许多“卡奴”走上自杀绝路。根据台湾警方当年的统计,每个月至少有40个“卡奴”自杀。

  台湾“卡奴”危机愈演愈烈,最终政府不得不出手干预。修改了当地的银行法:一是以降息方式缓解卡奴还债压力;二是限制银行的发卡资格,尤其是限缩银行对未成年人的发卡资格与授信额度;三是规范卡债催收制度。同时还构建了务实的债务协商处理办法。对债务人于一定期限内自动清偿的,免除部分给付,并将此作为卡债协商解决的基础。台湾地区银行公会亦于2005年12月15日决议:对于债务总额超过月收入25倍或以上、延滞时间超过30天的,给予分80期、零利率、免收违约金的优惠处理;从2006年3月1日起,将信用卡最低应缴金额从现行的2%至5%提高到10%;银行日后发卡,要先调阅申请人的债务记录,若申请人无担保债务总额超过月薪的22倍,就不能再授予任何信用额度、发放任何种类的信用卡。至此,台湾的“卡奴”危机得到缓解。

责任编辑:连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