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环境。每一座路桥、每一块绿地、每一个公园,铸就了文明的基石。
文明是秩序。每一分礼貌,每一点自律,每一次谦让,聚成了文明的内涵。
文明是服务。每一个微笑,每一声问候,每一次帮助,诠释了文明的意义。
东北网7月9日讯 昨天,参加全省创建“三优”文明城市现场会的90余名与会人员来到哈市,对省会城市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作进行全面“检阅”。
大手笔、高速度令人震撼
哈尔滨依江而生,因路而兴。去年刚刚通车的阳明滩大桥是参观考察第一站。这座因松花江阳明滩岛而得名的跨江大桥主桥长7.13公里,它不但是连接松花江两岸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更是哈尔滨人引以为豪的建筑景观。大桥采用自锚式悬索结构,两座塔门如同两个凝望着城市的巨人,他们的名字是“光荣”与“奋斗”。
站在阳明滩大桥上,俯望松江湿地,参加会议的伊春市住建局局长戚建锋说:“如果用两个字概括哈尔滨这几年的巨大变化,就是‘震撼’!哈尔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大手笔、高速度令人振奋。在道路改造、桥涵建设过程中,哈尔滨人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展现出的‘路桥精神’对哈尔滨,乃至全省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哈尔滨市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引进国内地理信息、卫星遥感、全球定位、视频监控等方面最新技术成果,建立了6大功能系统,可通过遍布主干街道、重要区域、交通节点视频点位,对城市运行状态实时监控。
参观市城管监督指挥中心时,黑河市文明办副主任詹大伟对记者说,城市管理指挥系统不但能够对城市运行实时监控,更能够推动优良城市秩序的创建。哈尔滨瞄准高新技术,打造现代化城市管控系统的经验值得全省各地市借鉴。
“三优”成效可触可感
环境的变化不仅在大手笔,更在细节处。从南岗、道里老城区,到群力新区、科技创新城,“考察团”一行驱车沿哈尔滨大街小巷一路走来,一路感叹。两年来,哈市新建改造道路414条,建设桥涵95座,城区人均道路面积由6.9平方米增加到9.7平方米。整洁有序的街道,洁净如家的庭院,游人如梭的公园,处处挥洒着夏季的热情,散发着文明的气息。
佳木斯市文明办副主任刘世春这样表达自己的“观后感”:提升人的素质是创建“三优”文明城市的关键。哈尔滨连续开展的提升市民素质的主题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优美环境、优良秩序方面,哈尔滨走在全省排头。
文明“助推”冰城会更好
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幸福、更美好。哈尔滨是省会城市,这就要求哈尔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机构不但要为市民和游客服务,也要为全省各地市服务。已初具规模的群力文化园正是秉承这一理念打造的新城市文化中心。如诗如画的音乐谷、莺歌燕舞的春水大典、底蕴厚重的松花江文明展览馆、熙熙攘攘的关东古巷……在群力文化园,与会人员感受到的不仅是对龙江文化的自豪,更感叹于省会城市日臻完善的服务能力。
大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副主任梁华在参观时说,近年来,哈尔滨以创建“三优”文明城市为契机,不但市容环境大为改观,作为省会城市的服务能力和辐射作用也不断增强。近期,哈尔滨提出了在2014年争创全国文明城的宏伟目标,我相信,有了“文明”的助推器,哈尔滨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