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孙吴县新潮农民趟出合作之路
2012-07-11 07:46:42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宫玉忠 李民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合作社的进口大型喷药机在红色边疆农场作业,为玉米喷洒“矮壮素”。

  黑龙江日报7月11日讯 “他用流动聚集了土地,用良种实现了高产,用机械化提高了效益,用增收回报了乡亲;他用最现代的农业生产方式,成为最新潮的中国农民。”这是今年1月8日,CCTV2011年度三农人物颁奖典礼上,给予全国种粮大户、孙吴农民吴德显的颁奖词。

  几年来,这位最新潮的中国农民带领的孙吴县桦林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依托大农机实现大合作,走出了一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新路。

  加快土地规模经营

  7月3日,吴德显站在合作社连片的玉米地旁,自豪地对记者说:“今年,合作社土地规模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连片种植玉米1.8万亩、大豆4万亩、水稻1500亩及芸豆、白瓜子等作物达到了8.4万亩,加上代耕周边农场和村屯的土地,全社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超过了14万亩。”

  2006年,孙吴县大桦树林子村民吴德显吸引当地15位村民,以入股的形式共同组建了桦林农机合作社。当时,共吸收股金418万元,入股现金为105万元,其余313万元以土地入股。按照合作社章程,确立了社员入股自愿、退股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制定了生产管理、机务管理、财务管理等多项规章制度,严格做到“六统一”作业。由于农机合作社机车作业标准高,作业收费低,全村80%的耕地全部使用农机合作社作业机车整地,仅2006年秋天,农机合作社机车整地面积5.7万亩,机车台均作业量7125亩,实现纯收入35万元。

  2007年初,针对农机耕作能力较弱的实际情况,他们自筹资金140余万元,购置大型农机装备14台套。2010年,抓住全省建设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机遇,组建了千万元农机专业合作社,引进进口和国产最先进的大型机械,农机装备水平实现了质的提升。作为配套,又投资90余万元,完成1830平方米标准化场库棚及车库、油料、仓储、修理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合作社占地8100平方米,固定资产达到2000余万元。今年,将利用89万欧元北欧贷款,再次装备现代大机械。

  目前,合作社大型农机保有量达到61台套,总动力达到6000余千瓦。大型机械用于农业播种、中耕、收获、整地等各个环节,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主要作业环节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土壤板结、农业生产条件落后等难题随着大农机的使用迎刃而解,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通过农机合作社的连接,迈向了土地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大生产。

  “合作社去年种了孙吴县6.38%的土地,收获了全县9.45%的粮食,土地规模种植面积达到7.7万亩,辐射耕地作业面积11.3万亩。”吴德显介绍说。

  催生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合作社以大马力现代农机为依托,把300多分散农户组织起来,深入破解了小地块与大农机之间的矛盾,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水平不断提高。

  吴德显介绍,通过采取提高作业质量、降低作业收费、示范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办法及实行土地入股经营、土地租赁和代耕经营、订单生产的经营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2011年,土地规模种植面积达到7.7万亩,大豆、玉米、水稻每公顷分别达到5490斤、2.1万斤和1.8万斤,实现了高产稳产。3.5万亩入股土地比农户自身经营收益高出7%以上。农机合作社与农民签订玉米、芸豆、白瓜子种植和回收合同,今年,以订单形式完成3万亩耕地订单规模经营,实现了农户和合作社效益最大化。

  土地的规模经营加速了农业结构调整,德美亚玉米、白瓜子、早熟稻、西瓜等特色农业经济亮点纷呈,基本形成“特色突出、规模连片、效益良好”的种植业结构,比较效益较高的玉米、水稻、芸豆、白瓜子等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了35%以上。合作社以雄厚的资金实力,还加快了新技术、新机具的集成应用。推广农场农田作物轮作、植物化控、水稻育秧等农艺技术12项,可实现德美亚玉米精量卡播、白瓜子大垄栽培、高油大豆小垄密3项作物高产栽培模式8万亩,农场配方施肥技术12万亩,较好地达到了农机、农艺相结合,良田、良种、良法相结合。

  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加快,土地流转、土地托管、承包作业,使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起了区域示范基地。今年,建成了1320亩北方寒地农业示范区、1.7万亩黑河43号大豆种子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区、1500亩高寒地区早熟水稻基地。

  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

  随着合作社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和服务功能的增强,合作社积极迎合农业生产和种粮农民对优质服务、降低作业费用的需求,稳步推进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延伸扩展。

  2011年,合作社以低于市场农机作业5%的价格,为周边区域5个村完成跨区代耕2.4万亩,实现经营收入100余万元。合作社还跳出孙吴县,紧盯在合作社农机作业半径内的其他县(市、区)耕地。凭借过硬的实力,良好的口碑,得到了爱辉区四嘉子乡大乌斯力村农民的广泛认可,该村与合作社签订了3000亩土地承包合同。

  在农场机械化程度普遍较高,多为地方“三代”的情况下,合作社发挥专业装备的优势,为农场深松整地作业1万亩,实现增收15万元。今年春播期间,合作社实现农场跨区作业2万亩。预计全年将为农场深松整地2.6万亩,实现增收39万元。积极联系协调红色边疆农场,对合作社1.8万亩玉米示范区矮化、防腐、催熟飞机航化作业,现阶段合作社与农场初步形成了资源共享、产业融合,互利共赢的合作态势。

  去年,合作社农机代耕和土地规模经营收入2100余万元,纯收入770余万元,带动农民增收1400余万元。合作社理事长吴德显也获得了国务院授予的“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的称号。

  专家点评

  东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郭翔宇:现代化大农业最主要的“大”的特征表现为“大规模”。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具有进行“大规模”经营的良好基础,一是黑龙江省耕地总规模大,二是耕地单位经营规模大,三是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地块面积大。进行土地规模经营,最有效的途径是增加耕地面积。而现实的选择,一是进一步扩大农户的单位土地经营规模;二是农民通过联合进行耕地连片种植;三是农民成立农机合作社或农业生产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依靠合作社这一新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来进行土地规模经营。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进行土地规模经营,必须改革小农经济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创新,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长久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这种改革和创新的最佳途径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其逐渐成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重要经营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