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7日讯 近日,仅在这个世界待了63天的优优将眼角膜捐出,成为我省第一个幼儿捐献者。记者从省红十字会人体捐献办公室了解到,目前人体组织器官捐献在我省还少有人知,器官移植仍面临着供体奇缺的局面。
16日上午,记者走进省红十字会人体捐献办公室,一位青年志愿者正在填写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在他手中的表格上记者看到,除了姓名、职业、学历等基本情况,还有家属姓名、与本人关系、捐献器官的资料。手续办完后,表格被录入器官捐献库。工作人员将一张由省红十字会印发的志愿者卡交到捐献者手上。
来自绥芬河的裴照明,今年64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表示,人活着要对社会有贡献,死了也一样,也算自己没白来这世上一回。此前对于器官人体捐献的了解都是通过电视剧,当听说我省成立了人体捐献办公室,自己就做出了这个决定。对于她的这种做法儿女也都理解支持,能帮助他人延续生命就是最大的价值。
24岁的捐献者高璐馨是一名大学生说,在报纸上看到了小优优的报道,很佩服她的父母做出这样的决定,于是自己也来到这里签了一份捐献表。起初父母对于她的做法坚决反对,经过她的多次耐心劝说,家人都表示理解和支持。
省红十字会赈济部张建华介绍,我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刚刚成立,器官捐献在我省还是起步阶段,即将实施的“登记管理办法”和“基金管理办法”都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来制定。并配有专门负责器官捐献工作的协调员。因为该职位的特殊性,所以协调员不是终身制,每年国家考核一次。
据张建华介绍,我国每年约有150万名患者需要接受器官移植,但每年实施手术的仅为1万例左右。我省作为人体器官移植研究较晚的省份,面临和全国其他各省一样的阻碍。除了传统观念和理念的冲突外,还有资金方面的问题。人体捐献是一项惠及全人类的工程,虽然目前困难重重,但他相信未来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