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0日讯 题 记哈市第47中学校长赵一梅:做学生、家长、老师的贴心人
记者 王蕊
人生的价值,可以不用时间去衡量,而是拿深度去考量。有的人把青春写在纸上,有的人把青春印在脚下。写在纸上,飘逸潇洒;踩在脚下,敦厚实在。哈尔滨市第47中学校长赵一梅就属于后者,从教十余年来,为了成为学生、家长、老师的贴心人,为了对得起“校长”这个称谓,她奋力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歇……
初识赵校长是通过电话,珠圆玉润的声音、阳光热情的谈吐、毫无赘言的沟通……一个面带笑靥、率真干练的知性女校长性轮廓就这样在我头脑里勾勒出来,也让我对这次采访又多了份期待。
就是这位哈尔滨市第47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赵一梅还是黑龙江省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务评审专家、省教育厅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审条件小组成员、省级骨干校长,并被评为国家德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黑龙江省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哈尔滨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等。她主持的研究与课题曾获全国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并有多篇文章在《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
以爱育爱——赋予“校园大家庭”价值和希望
作为女性,赵一梅知道慈爱的力量;作为母亲,她深知为人母的艰辛;作为女校长,她更体会得到要把自己的爱分给十个、百个、千个孩子实属不易。因此,赵一梅对教师的关心体贴甚是细致入微,小到感冒发烧,大到孩子升学、婚丧嫁娶,她都时时记挂心上,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以保证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在赵一梅的影响下,现在47中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凡遇年轻教师结婚,所有教职工全部到位,从策划到执行,各司其职,井然有序,都以“娘家人”自居。教师们坦言,这种氛围给予大家的归属感是他们前进的不竭动力。
相对于普通学生,那些落后学生幽闭的心灵深处更渴求爱与归属,期待认可与尊重。所以,每年在全校参加的元旦晚会上,赵一梅总会亲自走遍全校所有班级,把精心挑选的小礼物亲手送到那些更渴望被关注、被认可的孩子手中,在他们稚嫩的心里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赵一梅认为,无论什么教育问题,归根结底只是一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个体差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生问题的解决都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我们把每一个“死角”都变成“活角”。
在赵一梅的教学理念中,“不留教育死角”一直是她最关注的问题。在对教师进行的德育培训中,赵一梅曾给教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张白纸撕成两半扔到地上,再踩上几脚,几乎成了废纸。但是如果能在撕成两半的纸上画一幅人物素描,而刚才踩下的脚印恰到好处地变成了画中少女裙摆上灵动的褶皱,我们将赋予这张废纸价值和希望。”
以书为媒——架起通往彼此内心的桥梁
毕业于中文专业的赵一梅,始终对读书情有独钟,她相信“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因此在工作中,她经常以书为媒,与处在矛盾、困惑、苦恼中的学生、家长、教师沟通情感、交流思想。
学生乙全性格内向、自卑,不愿与同学交往,成绩一直是班上倒数第一。在学校搞的“帮教结对子”活动中,赵一梅与他成为了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赵一梅发现乙全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便加以鼓励。在一次班会大赛中,乙全发挥绘画特长,针对班会主题设计了黑板报,为他们班级在大赛中夺冠立下了汗马功劳。赵一梅紧抓这个契机,找乙全谈话,帮助他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并将一本《校园彩色黑板报设计集锦》作为奖励送给他。正是这本书和赵一梅的信任和鼓励,让乙全在后来的生活、学习中甩掉自卑、充满自信,成绩直线上升。
陆琦是一位年轻教师,刚毕业不久,工作有热情,干劲儿十足,但是在年终评教活动中,她却被列入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行列,这对于踌躇满志的她是个不小的打击。赵一梅经过深入学生、家长了解才知道,陆琦偏重应试教育,一切以分为纲,虽然班级成绩很高,但是学生和家长对其偏激的教学方法意见不断。
赵一梅看在眼里,一次适时的机会里,赵一梅向她推荐了《教师应该做到的和能够做到的——教师一生的读书计划》一书,而没有长篇大论地与她大道理一番,而是希望通过这本书能给困惑中的她以启示和引导。在日后的工作中,赵一梅随时关注着她的思想波动,终于,她的努力在又一个期末的学生测评反馈表中见到了实效。“赠书行动拉近了我与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我真正成了他们可以信赖的人。”赵一梅欣慰地说。
以学治校——“加减”得当力促校园大变化
通过与赵一梅的接触,记者发现她骨子里那份温文尔雅中所透出的坚毅和魄力。从接手47中那天起,赵一梅就面临着一个又一个难题的考验。校舍紧缺时,学生要到学校外租的教室上课,甚至要挤在地下室上课。眼看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赵一梅便做了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改建校舍。
经过无数个摸爬滚打的日夜,如今的47中已经拥有了两个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另有一栋教学楼正在准备重建中。一直以来赵一梅“校园变花园”的梦想正在一步步迈向现实。虽然环境对于有着育人功能的学校是一件大事,但是赵一梅没有忘记抓实教育教学管理才是她工作的重中之重。
由于赵校长是学中文的,所以她的教学管理就从语文组着手。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把全校每位语文教师的课听了个遍,总结起来四个字“少、慢、差、废”,于是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她将原来每节课45分钟缩短为40分钟,这样算下来,全天共节省出40分钟,这40分钟用做辅导课。学生利用这节课写各科作业,科任老师在所有班级进行流动辅导。同时,学校还抽出部分教师在这40分钟给每个班成绩落后的学生进行集中辅导,以保证他们跟上班级整体的教学进度。这种“减时增效”的方法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将学生的问题当天解决。
虽然在赵一梅和全校教师的努力下,47中的中考成绩已从原来南岗区公办校六七名跃居前三名,得到了家长、社会和各级领导的认可和褒奖,但是“名校不能无名师”这句话却不断刺激着赵一梅的神经。她深知,很多时候,帮助教师成长不是给他压多少担子,而是给他打开另外一扇窗,让他看看别样的风景。她清楚47中的教师都有非常大的潜力可挖,于是“亮课工程”立即上马。
按照“个人备课——集体研课——人人亮课——教学反思”的思路,全员参与,推出优秀教案展示、集体备课观摩、教研组亮课日等系列活动。学校还要求所有教师都要把“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敬佩你的人格”作为自己工作的最高目标。这个起初被教师视为压力的“亮课工程”在赵一梅和学校班子的不断激发、完善下逐渐地变成了激发教师教学热情的“动力工程”,成绩斐然。课堂向家长、领导全面开放,随时可以进课堂听课。仅在2010年,全校教师就在各级各类的赛课中获得了136个一等奖。除此之外,学校还建立了名师工作室,有计划、有目标地将优秀教师送出去“取经”,同时把外面的名师请进来。正是这一个又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举措为47中打造出了一支敬业、乐业、专业的教师队伍,为47中未来的发展夯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是需要理想和信念的事业,没有理想的教育者不可能具有追求卓越的精神,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和活力。赵一梅的教育理想是“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个教师的潜能都得到最大的发掘,从点滴做起,不遗余力,做学生、家长、老师的贴心人”。对于这个理想,她谨记之,笃行之。都说受教育者能遇到拥有教育理想的教师是幸运的,教师能遇到拥有教育理想和追求的学校和校长更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