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哈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 工业投资15个副省级城市排第一
2012-09-21 18:41:12 来源:东北网  作者:侯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1日讯 (记者 侯巍) 近年来,哈尔滨市认真贯彻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千方百计开展惠民生工作,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实际,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创新发展。今年上半年,哈尔滨市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7.5亿元、增长16.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1.9亿元、增长35%;工业投资连续三年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

  建强基层组织 打牢创先争优活动的工作基础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哈尔滨市以固本强基、素质升级、品牌创新、激励保障、典型示范和机制建设“六大工程”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基层工作队伍建设,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抽调3100余名党员干部组成635个工作组,由领导干部带队深入到基层一线,召开座谈会658次,发放问卷17万余份,访谈党员干部群众7万余人次,历时一个月完成了全市基层党组织的分类定级工作。同时,坚持抓两头带中间,采取先进带后进、结对共建领导干部联系帮带、派驻工作组驻点整顿等多种措施,尽快帮助D类党组织实现整改提高。截至目前,全市461个D类党组织中已有347个实现了晋位升级。

  开展百日攻坚,努力扩大组织覆盖。抽调工作人员2460余人,成立175个调查摸底小组,对全市所有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调查摸底。坚持边调查边组建,通过领导包建、示范带建、党群共建等方式,对条件具备的“两类”组织采取多种方式先行建立党组织。目前,全市共有2109家“两类”组织建立起党组织。其中,建立独立党组织1533个,建立联合党组织159个。

  坚持选用结合,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继续推行以公推直选、公开招聘、上级选派等方式,选拔配备基层党组织书记,并以向张宝金同志学习为重点,全面开展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结合“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继续深化“村民参与、村官承诺”考评活动,进一步严格工作程序,提高承诺质量,并逐步向农村无职党员、乡镇站办所党员干部拓展延伸。大力实施“四培养”工程,2538名农村党员成长为致富能人,通过换届选举使734名致富带头人走上村干部工作岗位。


 

  围绕科学发展 增强创先争优活动的实践特色

  注重把创先争优融入中心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各项工作中率先垂范、冲锋在前、创先争优,为扎实有效地搞好各项建设提供新的动力。

  发挥突击队作用,在推动发展、服务项目建设上创先争优。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推进项目建设上创先争优,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上创先争优,在急难险重任务上创先争优,充分发挥攻坚克难的示范带动作用。在300个重点项目、40个惠民项目和148条路桥建设项目上普遍建立了党组织,全市1.2万余名党员在项目党组织的带领下,深入开展“与项目同行、为党旗增辉”活动,亮身份、作表率,勇克难关、冲锋陷阵,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发挥示范岗作用,在立足本岗、优化发展环境上创先争优。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在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组织开展了“共产党员先锋岗”活动,通过规范职责、公示流程、公开承诺、改进服务,营造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和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政务环境。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1766个“共产党员先锋岗”。市直机关党组织围绕市委提出的改善城市卫生、交通、经济发展环境的“三优”环境建设,新提出和改进以往服务办法1000余项,取消行政前置要件265个、行政收费项目53项,行政审批时限平均缩短8至15天,重大项目审批均进入绿色通道办理。

  发挥连心桥作用,在为民服务、维护社会稳定上创先争优。根据依托城市开发建设推动发展,在建项目多,工程施工和征地拆迁直接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的实际,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在前、谋在前、做在前,深入细致地开展群众工作,用目标战略激励群众,用热情服务感动群众,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既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又保障了群众合理诉求得到解决,有效保证了社会和谐稳定。

  发挥助推器作用,在创业创新、推进全民成才上创先争优。持续开展“创业创新、全民成才”活动,为广大群众参与创先争优,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全市各级党组织积极制定出台政策、开展技能培训、活化就业载体。人社局等16个市直部门在促进就业创业、财政投入、放宽市场准入、税费减免等方面制定出台了62项优惠政策。各区、县(市)也制定出台140余项优惠政策,重点加大主导产业政策扶持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已发放小额贷款5225笔、7.86亿元,有5.1万人实现自主创业、21.2万人实现就业,初步形成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能成才、投身新战略、全民共创业”的生动局面。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