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援疆系列报道九:为援疆留下一份见证
2012-10-15 09:59:42 来源:东北网  作者:王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援疆系列报道九:为援疆留下一份见证——哈尔滨市援建青河县自综合培训中心采访手记

  东北网10月15日讯(记者 王蕊)9月20日,走进新建的青河县综合培训中心大楼,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公司的电工们正在进行最后的安装,粉刷工正在对内墙作最后一遍粉刷。“现在,社区的清洁工人正在进行全面清洁,25号之后,就可以为这个哈尔滨援助青河的地标性建筑验收剪彩了。”哈尔滨市发改委援建处处长,现任青河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张永双感慨的介绍着。

哈尔滨市的自选项目——青河县综合培训中心。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交支票”工程变“交钥匙"工程

  4月10日奠基。9月25日竣工。工程历时168天。一座建筑面积6731.1平方米的五层大楼拔地而起。200多名援疆志愿者在青河县创造了四个之最——开工最早、进度最快、管理最规范、组织协调最科学,在青河历史上留下了绝无仅有的奇迹。

  2011年,黑龙江援疆工作正式推开。当得知大部分青河高、中专毕业生没有一技之长,而青河县综合培训中心的办公和培训场地只有1000多平方米,难以满足综合培训的需要,哈尔滨援疆项目指挥部决定为该县大中专毕业生和剩余劳动力建一座综合性劳动技能培训场地,这一项目被设定为黑龙江省在援疆规定动作之外的哈尔滨市自选动作。

  由于青河县是高寒地带,施工期短,进料运距长,而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求是“当年开工,当年完成”,就这样,本来确定的“交支票工程”变成了难度更大的“交钥匙工程”。2012年4月10日,青河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大地刚开始解冻复苏,新综合培训中心的项目工程正式奠基了,12日开槽动工,开启了青河有建筑史以来最早开工的新纪元。

  开弓没有回头箭。原本以为只要开工就可以按部就班做的事,真正实施起来,却也问题不断。工程人员首先面临的就是两地的地质差异,黑龙江本土的工程只需要达到6级抗震标准就可以了,而青河县座落在地震断裂带上,地震烈度为8度区,所有建筑都要求达到八级以上的抗震指标。但是哈尔滨市二建公司从项目经理到普通工人都没有一句怨言,“这是援疆志愿行动的标杆工程,既然被委以重任,再苦再难也要咬牙挺住啊!”

  这几天,青河县综合培训中心副主任李新每天都到新楼里,他激动地告诉记者,这个新楼可以同步开班对400人进行培训,可以保证200人的住宿和吃饭。“一楼和二楼都是技能培训场地,诸如电焊、烹调、维修、刺绣、电脑技能等培训课就可以开班了。有了这个场地,以后青河县的孩子再也不用花大钱到外地去参加那些培训了。”

  无意高尚却荡气回肠的援疆情

  在168天的工期内,上到领导,下到每一个基层工作人员,都孜孜不倦地为这个项目倾注了所有的精力。项目经理陈喜龙已是60岁的年纪了,应该在完成今年的工程任务之后就可以光荣退休了。在公司选人时,由于离家远、任务急,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来,可他却第一个举手报了名。

  在他随公司来疆之前,就曾经因脑梗做过手术,他的妻子对他选择来疆做工程更是十分担忧,一再埋怨他,生怕去那么远的地方工作,身体会不适应。可是陈喜龙却说:“我是党员,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为我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他没有犹豫就义无反顾地和前期人员驱车5000多公里来到青河,在工地他既是现场技术总负责人,又是工艺、材料供应、质量控制负责人及现场施工疑难问题解决人员,每天忙得团团转。

  58岁的不锈钢项目负责人王希昌来疆之前,女儿王敏就已患上了癌症,他这辈子挣的钱全给女儿治病了,他知道唯一的女儿早晚有一天会离开他,可是没想到他才到青河3天,就传来了女儿去世的噩耗。此时的他每天都要核算进出料单,分配工作,他知道自己一走,这个项目就要耽误整个工程时间,他强忍悲痛将消息隐瞒了下来,只在电话里叮嘱老伴把女儿暂时封冻在殡仪馆冰柜里等他回去再处理。

  白天忙得脚不沾地还好说,晚上一躺下来,女儿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就在眼前浮动着,一幕一幕总也不肯停止,想到膝下承欢的女儿连自己最后一面也没见着就阴阳两隔了,这个东北汉子泪流满面,他怕自己忍不住发出悲声影响其他工友休息,不得不用被子紧紧地捂住嘴,一个人默默承受着悲伤的泪水,白天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就这样,9天后,他手上的活终于抢先完成,工友们发现王师傅是瘦得最厉害的一个。他女儿去世的消息也被县领导知道了,青河县委书记谭卫平被他强忍丧女之痛为青河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得落泪。一个普通的工人,能够在这种时候,舍小家顾大局,强忍悲痛忘我工作,需要怎样的精神境界才能做到啊,同样身为父亲的谭书记流着泪为哈尔滨二建公司发去了唁电,并亲自送走了这名可敬的技术工人。


   把龙江精神写在青河大地上

  电器工长侯英东十分清瘦,眼睛上有明显的黑眼圈,从来到青河那天起,他与手下的3名电工就没有休息过一天,就连感冒了也带病上阵。以前在哈尔滨时,像这样的工程至少需要7、8个电工才能干下来,在这个工程中,他们4人不仅要负责弱电、还要负责强电、消防电、网络、有线电视、电话的综合布线,从临时用电到施工和生活用电,哪一项都离不开他们。在打楼板时,要下的管子太多,常常是一不小心就干到天亮了。由于总是用右手干活,而且得不到休息,侯英东右手肘的肌肉过度劳累,一直疼痛不至,现在是放到哪儿都痛,有时那种酸痛更是让他眼泪直流。他真想停下来休息,可是为了赶工程进度,他咬牙一直坚持到现在。

  由于他干得是危险性大的工种,家人还听说青河县是地震多发地带,令他66岁的老母亲十分担心,而他却总是给妈妈汇报一切平安的消息。可是5月初时,有好一阵子侯英东都没接到妈妈的电话,正在担心的他忽然接到了弟弟打来的电话,当听到弟弟说妈妈脑梗住院现在已经好了时,候英东呆了半晌,突然号啕大哭出来,他怕自己这次来疆之旅,变成不孝之行。

  因为压力太大,他总是睡眠不好,明明感觉瞌睡得不行,可是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一加班睡得就更少,半年下来,每个电工都瘦下去一大圈。侯英东说,组里有2位年纪都快50岁的电工更加辛苦,有一个月,他们每天都要在4米多高的举架上爬上爬下,这不光是体力的透支更是一种对意志的考验,但是他们4人却一直在咬牙坚持着。他们和其他工人一样,听说县城有一座可以俯瞰全城的青龙山和美丽的青龙湖,可是直到今天,他们却一直也没有时间去距离工地不足1.5公里青龙湖看看。

  60岁的赵启祥工长管着来料登记、材料摆放、设备安装、机械分配、人员安排、安全员、质检员、放线员的统一调度等事宜,他管的事杂、活细,以至于把吃饭的时间挤得都快没了。记者在采访中见到,别的工友都是12点钟吃饭,赵启祥却是到下午13点半了还在监督卸料,他说,这个活可管可不管,但是一旦不管,磕着碰着哪了,又会影响施工进度。

  在他这儿,你能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一切以工程进度和人员安全为上。无论是挖方、还是砌筑、绑筋、打灰、支模,他都亲自到位,他说综合培训中心是给人学习的地方,天天要住人呢,首先不能偷工减料,其次工人作业要注意安全,他在现场可以随时提醒着那些临边作业的人员、嫌热不戴安全帽的人员、衣服扣子没系的人员,一定要让他们按照文明工地的标准改正过来才罢休。

  项目经理要求每位工人“吃3睡5干16”,可是每个星期总有那么2、3天,赵启祥一天只能睡2、3个小时的觉,就这样他还认为没啥事。“我都习惯了,都这把岁数了,像这样的工程,也干不了几个了,就当一个乐事在干。自己职责所在,也没啥可表功的。”赵启祥笑呵呵地说道。

  哈尔滨志愿援疆队伍如约把一座地标性建筑留在了青河县,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留下了一个永久的援疆历史见证,它如实记载了龙江人的精神与援疆大爱:那种挑战中的执著,重压下的坚持,艰苦中的自信,以及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无私奉献的援疆情怀……它将激励着一批批援疆干部,用行动在青河大地上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广义

【专题】黑龙江省援疆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