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齐干吉迭乡龙源社区。
黑龙江日报10月18日讯 9月20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齐干吉迭乡。远远望去,草原上最抢眼的建筑——龙源社区“闯”入记者眼中:花形铁栅栏围成的独立院落里,一百多栋别墅整齐排列着,橘黄色墙壁上的“羊头”饰样格外醒目,或红或蓝的彩钢屋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耀眼的光芒,园子里晾晒着新收获的黑瓜子透出丰收的喜悦。
如果不是事先有所耳闻,记者很难相信住在这样漂亮住房里的是2010年被融雪性洪灾围困的游牧民。两年前,他们居住的年久失修的土坯房散落在河道中;几峰骆驼驮着家当,一家老少骑着马,两只牧犬随着羊群走,牧人们往返于冬牧场和春秋牧场之间,每年转场八九十次,跋涉上千公里,而今天,他们是住着别墅式新房的社区居民,忙时养牛放羊,闲时到社区服务中心健身、上网。
齐干吉迭乡党委副书记赵四海介绍说,2010年4月,乡里发生了几十年一遇的融雪性洪水,140多户散居在河道一带的牧民房屋被淹。对口的黑龙江省援疆干部了解情况后,决定把灾后重建房作为援建项目之一,筹集了803万元资金,加上国家、地方的专项投入,为受灾牧民抢建新居。经过半年多的紧张建设,在紧挨乡政府的一片草滩上,76套高标准的重建房在冬季来临前全部竣工,首批76户重灾户先后迁入新居。2011年,黑龙江又援建了70套住房,当地特困户和因灾返贫的农牧民也住上了新房。
记者走进小区东南角的一座小院,80后小夫妻努衡和阿勒玛古丽正在做家务,他们的新家总面积约100平方米,布局如同城里的住房一样,三间卧室,一间宽敞的客厅,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努衡告诉记者,洪灾冲垮了住了二十多年的土房子后,他和很多受灾牧民在政府的帮助下盖了现在的新房,并于去年11月搬进新房。“以前,我们都是羊群到哪人就到哪,原来烧水做饭用牛粪、柴禾,现在用上煤气和自来水。援疆资金为每户补助5.5万元,算下来,我这套新房只花了3.5万元。”努衡说。
骑惯了马的哈萨克大叔开始用器械健身还显得有些生疏,握羊鞭的手拿起了鼠标上网激动得有些“发抖”。为了让受灾牧民温暖定居,大庆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免费提供了龙源社区的整体规划设计,并将“功能齐全、配套完备、节能舒适、定居富民”的理念贯穿其中。建成后的社区里不仅住房漂亮,水电路齐全,还有专门开设的网络室、阅览室、健身室、文化站等。与城里的社区不同的是,在社区的东侧,还集中建有牲畜专用的暖圈。
“我们将利用3年的时间,对全乡1286户5138人的居住条件进行全覆盖改善,打造以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奶驼养殖、农家乐为重点的示范片区,将齐干吉迭乡建成福海县现代农牧业示范乡。”一直为牧民定居忙碌的赵四海说,在龙源社区,定居的哈萨克牧民除了住房新、配套设置新和政府提供的服务新以外,更“新”是牧民观念和角色的变化,在从游牧走向定居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共享了改革开放带来的财富,还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跟上了社会发展步伐。“龙源社区,意为饮水思源,就是感谢黑龙江人民的无私援助,这个社区已成为黑龙江省和阿勒泰地区两地人民群众友谊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