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0月29日讯 金秋时节,田间机声隆隆,沃土翻花,肇东广袤的黑土地上到处是热热闹闹的秋整地场面。记者一行驱车走进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肇东市五里明镇、太平乡等玉米高产示范乡镇,所到之处,农民们的脸上写满丰收的喜悦,听到最多的是对农业新技术啧啧称赞。
行进在肇东至四站镇的公路上,道路两侧的玉米秸秆已经被拦腰截断,一穗穗裸露的黄灿灿的玉米棒尽情地吸收着阳光。“前几天刚下完一场秋雨,土地比较湿,再加上玉米水分大,延后收割了,每年这个时候已经快收获完了。”肇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赵佰福介绍说。
太平乡万亩玉米高产示范片,全部采用大垄双行膜下滴灌的栽培模式,种植品种全部采用良玉88。记者看到,玉米平均穗长超过20厘米,经过农业部门的测产,这块地的单产是1014公斤(含水量29.3%),每亩收获密度在4500株左右,实现了高产创建目标。“这块地的玉米棒子大,还‘实诚’,比我们家的地每亩能多出200多公斤呢!”东合村农民宋财满脸羡慕地说。
老宋说,他自家的地块采取的是常规小垄机播滤水未中耕的模式,测产比示范田亩均少了整整200公斤。通过对比,老宋信心满怀,干劲十足:“明年我的10亩地也全部用大垄双行机播中耕的方式,虽然成本增加不少,但产量肯定冒高。”
“关键是创新了栽培模式和播种方式。”肇东市太平乡党委书记吴晓峰兴奋地告诉我们,这块地采取大垄双行和小垄单行两种耕种模式,同时进行不同肥料,不同施肥水平,不同密度的栽培方式对比试验,探索高产高效栽培方式。光灌溉方式就有很多种,时针式喷灌、卷盘式喷灌、膜下滴灌、自然式雨水浇灌等,确保了粮食高产。
走进五里明镇东升村的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地块,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张长文告诉我们,合作社的核心试验区又获大丰收,专家测产亩产达到939.2公斤(含水量14%)。
张站长说:“多亏推广了大垄双行和滤水中耕等播种方式,光合作用上来了,透风通光抗倒伏,要不今年刮台风,产量肯定受影响。”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每天都和当地农户进行“田间观摩”的张长文介绍:大垄双行产量明显好于常规小垄,同样是大垄双行,滤水和不滤水、大机械和小机械、中耕化控和未中耕的都是有很大差距的。
同样品种,差距咋这么大呢?“原因在播种方式不同。采用人工点播覆膜的播种方式就比采取小机械播种未滤水的方式穗粒数多出了整整100粒,亩产就差了将近230公斤。”
同样播种方式,为什么也有差距呢?“原因在于品种不同。在一块大垄双行大机械播种中耕化控地块,由于品种不一样,收获密度株树虽然增加了1000株,但每穗粒数却减少了150粒,产量比人工点播覆膜的减少了54公斤。”
“通过这种对比试验,让我们的农民朋友认识到科技的神奇,创新的力量。”肇东市农业局局长闫德久介绍说,从年初的春种到如今的大丰收,肇东市通过实施农机农艺有机结合,大力推广精量点播、分层施肥滤水和同步药械作业等先进技术,栽培模式和播种方式的不断创新和探索,让百公里现代农业示范带大放异彩,粮食总产将又攀新高。
随着收获期即将结束,肇东市秋整地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海城乡、肇东镇、五里明镇、黎明镇、西八里乡等乡镇(办事处)率先启动秋整地工作,采取一边收获、一边整地或收完即整等措施。在秋整地热潮中,该市每天出动530多台套大型农机具,目前深松完成100多万亩耕地,为明年抢前抓早,再夺粮食增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