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就业
搜 索
佳木斯职教集团打造培育产业工人团队新基地
2012-11-02 23:15:14 来源:东北网  作者:刘连荣 王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佳木斯职教集团报道:企业工厂“进校园”学生技能“变名片”

  佳木斯职教集团打造培育产业工人团队新基地

  东北网11月2日讯 (刘连荣 记者 王蕊)今年暑假,在黑龙江省佳木斯职教集团的实训基地,学生王海洋并没有回家,而是选择留校当起了“准工人”。王海洋的家在内蒙古的一个边远农村,全家一年总收入也就1万元左右。而他自己一个人的开支,基本上就占了家里收入的一多半。他说,选择假期留在学校“真刀真枪”的“工作”,不仅可以熟悉就业前岗位技能,并且还能有笔可观的收入。

集团与建设局开展局校共建,拓宽学生就业渠道。资料图

  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职业教育“招不来,留不住”的窘迫局面正在逐步改变,每年有两万名学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正在由曾经的“一头热”逐渐走向“两头甜”。

  假期里,其他学生们一样选择在学校的实训基地工作,“工厂进校园”令他们提前熟悉了岗位技能,也令他们看好未来,面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他们已经看到了光明的“前路”。

  整合职教资源集团化办学焕职教生机

  齐祥是该集团07届焊接专业毕业生。当年的8月,齐祥被安置到中实电力有限公司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齐祥表现突出,很快通过了实习期考核,成为了中实电力公司一名正式的职工。

  学校在做回访中了解到,齐祥在工作中的兢兢业业、服从分配、勤奋好学,凭借一手过硬的焊接技术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信任,短短半年时间就被破格提拔为车间组长。由于长期从事钢结构生产加工通晓钣金工艺方面的研究,齐祥在这一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被多次提职,现已成为公司负责生产车间的厂长,年薪7万,并且靠自己的努力在哈尔滨市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说起一路走来的历程,齐祥坦言,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前,从没想过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最幸运的算是自己赶上了学校的整合改革,才能自信地拿出这样一张硕果累累的“成绩单”。

  佳木斯是一座老工业城市,计划经济时期工业门类齐全,与之相配套的各类职教学校应运而生。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一些效益不佳的产业和企业下马,致使一批依附于人的培训类学校无法生存,而一些具有优势资源、前景看好的学校却面临着生源严重不足的窘境,职业教育走到了“死胡同”。

  与此同时,全市每年约2万名没有升入高等院校或没有完成初高中学业的“落地生”,因其没有一技之长,上不了学又就不了业,他们的人生也走到了“岔路口”。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佳木斯及周边经济发展渐入加速期,但技能人才短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许多企业对技术蓝领求贤若渴,却无计可施。

  就业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业之基。佳木斯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决定抢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机遇,充分发挥佳木斯区位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整合职教资源,打造一座功能齐全、特色突出、服务自我、辐射周边的“职教城”,破解就业与就学“两难”问题。

  2006年1月,佳木斯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机遇,决定对佳木斯市原有分属教育、劳动、人事等9个部门的18所院校进行资源整合,先后成立了佳木斯技师学院、佳木斯职业学院。2007年5月,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技师学院、职业学院的两个学院基础上,成立佳木斯职教集团管理委员会,统筹和共享职业教育与技能教育资源,进行政策效应叠加,实现一体化发展。这一举措,不仅避开了“各自为战、重复建设”,也避免了在本地“抢夺生源、恶意竞争”,佳木斯职业教育事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佳木斯职教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2.5万平方米,教职工881人,高级职称教师221人,中级职称教师264人,在籍生总数2.1万人,拥有机电、焊接、教育、交通运输、建筑、农业、信息工程等9个系,并在佳木斯所辖的富锦、同江市和桦川县,双鸭山的集贤、饶河县,哈尔滨的依兰县,鹤岗矿务局、黑河的五大连池市有7所分校;设有三年制大中专、五年制大专、三年制技工、五年制预备技师、成人本专科等36个多层次、多学制专业的区域性职教中心。

  集团在办学的同时,还探索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先后筹资2亿多元,建设和改造了22.5万平方米的教学场地(包括教学楼、图书馆)、生活服务设施、生产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的厂房,以及占地2.3万平方米的综合体育场,以及占地4万平方米的拓展训练基地等基础设施,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实践环境。  


集团股份制校企合作企业永泰汽修公司入驻集团创业孵化园区。资料图

   探索“四位一体”办学模式为学生打造一张“叫得响”的名片

  “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技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职业教育头等大事。学校用名校工程的力量打造学生,无论家庭贫穷还是富裕,无论学生自身条件好与差,将学生打造成精品。

  06级数控班王晓峰患先天躯干弯曲症,身高不足1.5米,面试20余家企业未被聘用,他很自卑,伤心不已。集团就业指导处工作人员反复做企业工作,最后龙华轻工机械厂接收他当了一名车工。一个月后工作人员去企业回访,厂长说道,王晓峰已经能独立操作,他肯吃苦钻研,师傅特别满意。现在,王晓峰已成为厂里的操作能手,月工资1800元。

  记者了解到,该集团共计向社会输出实用人才5450人。其中,技工毕业生2806人,中职毕业生1644人、高职毕业生1000人。高职就业率达到95%,中职和中专就业率达到97%,就业平均工资水平在2500-3000元。记者了解到,能培养出这样“成批量的王晓峰”,正是得益于佳木斯职业教育集团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

  记者在集团内看到,与以往我们熟知的学校不同,佳木斯技师学院和职业学院的一间间教室里不仅仅有着司空见惯的课桌和黑板,电脑、机器以及其他教学用实物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知识与技能实现无缝对接,抽象的理论知识一下子变得具体起来。

  实训基地则可谓完全意义上的工厂,在或是机声作响或是焊花飞溅的不同“厂家”的生产车间,很难分辨谁是工人,谁是学生,大家都在操作机械,都在制造产品,一样的认真,一样的娴熟。一位学生还向记者展示了他刚刚完成的成果,他告诉记者,这样“真刀真枪”的“工作”,不仅找到了在工厂上班的感觉,对他而言,也能够获得还算可观的收入。

  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在于基地建设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佳木斯职教集团领导班子对此有着精准的认识。他们适应市场需求,多措并举,倾力打造高水准的综合实践平台。

  ——创办公司,学校、学生实现“双赢”。建设实训基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集团领导认识到,只有实现自身“造血”功能,才能解决资金链条难题。佳木斯职教集团根据专业特点及现有装备设施,利用自身人才和技术优势,以创办公司的方式建设实训基地,公司对外承揽业务,赚取社会资金再投入到实训基地建设。

  学生通过到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提高自身实用技能的同时,还可以享受一定的工资待遇,实现互动“双赢”。目前,通过做实自办公司形式,已成立华信制造有限公司、启明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新视线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和实验艺术团等4个公司,延伸和拓展了实训领域。

  ——引企入校,学生定位“技能型”人才。单一依靠集团自身建设基地,不仅投入资金大,而且实训的覆盖面有限。为解决这一问题,集团实施“筑巢引凤”战略,由集团提供厂房和水电热等基础设施,企业提供设备,把企业引到学校内,实现了学生在校内学习与“打工”的双重选择。

  目前,通过“工厂进校园”方式,佳木斯畅通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格雷特模具制造中心、飞天数控机床厂和志宏大修厂等5户企业已入驻园区,年产值8000万元。此举既解决了实训基地不足的难题,为学生就业积累了实践经验,同时为贫困生提供半工半读的机会,催生了一批毕业即就业的技能型实用人才。

  ——“产学研”结合,实现自主研发“零”突破。集团先后投资建设了数控与机械加工技术、焊接技术、钳工技术、汽车维修与运用、模具制造与维修、网络信息等8个实习实训基地,以及数控编程、汽车模拟驾驶、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多媒体语音等34个实训实验室。

  同时,依托这些基地和实训资源,面向市场,研发了系列电脑雕刻机、jy95k系列数控压力机、wc67k系列数控折弯机等产品,实现了自主研发“零”的突破。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业务范围不断拓展,能够全方位承接各种外埠培训业务,省建设系统二级培训机构、本市再就业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退役士兵岗前培训和消防培训等8大公共培训项目先后在集团落地,已累计培训人员近10万人次。

  ——辐射带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佳木斯职业教育的发展,受益的不仅仅是在校学生,而是面向社会各界,让社会共享职业教育发展的成果。

  2010年6月,全省第一家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在佳木斯职教集团正式揭牌。基地总投资1.66亿元,建筑面积5.2万平米,有管理人员和各类教师380人。基地目前已开设机械制造、建筑安装、锅炉检验、化工等五个级别七大类实训鉴定业务,年实训鉴定能力2万余人次。

  同时,还在佳木斯大学、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定点基地。由于有过硬的师资和技术支撑,建立了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基地在师资培训、装备研发、职业展示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汽修实训基地。资料图

  5年来,集团硕果累累:

  通过尝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等多种办学形式,探索出课堂理论教学与车间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CAI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实现了课堂与车间、学生与学徒、作业与作品三个“一体化”;

  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以及韩国大邱学院、澳大利亚西澳理工学院等10余所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起200多个重点院校、骨干企业为重点的域外实习基地;

  完成了10余项国家、省部级“十一五”重点攻关课题,自主研发校本教材35部,出版学术专著18部,发表学术论文188篇;

  研发出系列电脑雕刻机、jy95k系列数控压力机、wc67k系列数控折弯机等产品;

  投资8300万元,辟建了占地12.1万平方米的创业孵化园区,建成全省第一家公共实训基地。

  正是抓住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这个根本,佳木斯职教集团才长袖善舞,游刃有余,探索的“专业办公司,工厂进校园”教学与实训一体化教育模式,实现了实习学生零距离接触、低成本操作、安全性学习的目的,一次次敢为人先的实践,谱写出气势磅礴的佳木斯职教集团“特色办学进行曲”,为学生打造一张张“叫得响”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