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6日讯 根据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调查显示, “十六大”以来,哈尔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截至2011年末,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达到20030.6元,是十年前(2001年)的3.1倍。居民消费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
工资收入是10年前3.1倍
十年间,哈尔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始终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年均增长12.1%。多数年份增幅超过两位数。其中,2008年最高达14.2%,2009年最低为8.9%。十六大期间(2002-2006年)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总体呈上升态势,年均增长11.9%;十七大期间(2007-2011年)成功抵预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发展的严重冲击,收入增长速度呈现小幅波动,近几年哈尔滨市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居民收入增速加快,十七大期间年均增长12.3%,比十六大期间上升0.4个百分点。
分析认为,哈尔滨市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增长机制,有效地推动城市居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由十年前的人均不足4000元,增加至2009年10105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至2011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已达12397.6元,是2001年的3.1倍,年均增长12.0%。十年间,工资性收入对家庭总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达53.8%,是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多项增收政策的出台实施,促进了不同收入水平家庭人均收入稳步增长。调查资料显示,按相对收入五分组情况看(下同),十年间,哈尔滨市20%低收入户、20%较低收入户、20%中等收入户、20%较高收入户、20%高收入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1.5%、11.6%、11.2%、11.2%和14.3%。
近几年的惠民政策使低收入群体受益明显。2011年20%低收入组在各分组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第二位,同比增长21.0%,仅比高收入组低1个百分点,高于平均增速6.9个百分点。
“享受型”消费逐年增多
居民消费不断升温,哈尔滨市居民已从生存型的温饱消费逐步向享受型的小康消费发展。
随着城市居民饮食观念的改变,在外用餐次数也明显增加,2011年人均在外用餐消费支出1084.4元,比2001年增长9.5倍;衣着消费档次提升,由过去制作成衣为主,向现在购买时装方向转化。各类时装专卖店、连锁店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求新、求美的消费心理,使居民在穿着打扮上对款式、品牌、档次更加讲究,个性化、时装化、高档化消费成为大多数居民在衣着消费方面的新趋势;家庭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加快。截止到2011年末,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0.1辆,家用电脑70.0台,移动电话195.4部,空调器18.6台,分别比2001年增长24.3、5.7、12.2、2.6倍;医疗保健意识增强。过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得到根本改变;居民利用节假日外出休闲、享受生活,促使居民交通通信消费快速增长;文化教育投入加大。十年间,城市居民个人用品等杂项商品及服务消费明显增长。
假日经济兴起,旅游消费成亮点。黄金周的集中放假有力地推动了旅游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城市居民利用长假外出旅游、购物成为近年来家庭消费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1年人均旅游消费支出351.0元,比2001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14.4%。另外,城市居民利用闲暇时间享受生活。花钱雇保姆、请钟点工、在外用餐等,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服务性消费支出快速增长,成为居民享受生活新的亮点。2011年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4101.2元,比2002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