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金字招牌被遗忘 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哈市遇冷
2012-11-07 14:16:36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作者:周雪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7日讯 家工商部门调查显示,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平均价格,比获得标志前上涨1至3倍。然而哈市19个获国家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呼兰葱”、“阿城蒜”、“巴彦大豆”、“红星鲢鱼”等,如今多数正被市场遗忘,濒临消失——

  “呼兰葱,阿城蒜,巴彦的大豆不用看。”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我市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正面临着即将消失的窘境。

  据介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不仅要求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还要蕴含地域历史文化特点等。对所申请的地区而言,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就相当于拿到了一块名利双收的金字招牌。国家工商部门调查显示,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平均价格,比获得标志前上涨1至3倍。永川豆豉从1.15元/斤变成了2.45元/斤,麻旺鸭从10元/斤涨到30元/斤,大宁河鸡从8元/斤涨到20元/斤。

  然而,目前哈市拥有国家地理标志的19个农产品,除少数品种外,大多数并未因为拥有这块金字招牌而体现出明显经济效益,有些甚至已濒临消失。

  如今,国家地理标志的申请在哈市明显遇冷。2008年至2011年,哈市有18个农产品取得了认证。今年仅有“阿城香瓜”一个农产品申请认证并通过。

   看着很美市场上却备受冷落

  巴彦猪肉、阿城大蒜、延寿大米、红星水库鲢鱼、尚志红树莓……很多人都知道这些是哈尔滨的农产品特产,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农产品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在日常生活中,国家地理标志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十分陌生的称谓。

  据了解,申请国家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必须具备独特的自然秉赋、人文内涵和品质保障。申请注册成功后,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可由政府、协会或团体要求的多家企业或农户共同使用。市农委的工作人员介绍,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针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名、优、特产品所采取的一项特殊的产品质量监控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后,有利于产品在市场上扩大份额。

  据介绍,2008年,国家农业部为鼓励和指导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加大了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力度,并发布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管理办法》。办法中规定,申请地理标志登记的农产品应具有独特的品质特性或者特定的生产方式,产品品质取决于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产品有限定的生产区域范围、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截止到2012年,哈尔滨市共有19种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

  然而,哈市大多数农产品在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后,并没有得到相应回报,在农贸市场或大型超市中,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备受冷落。

  记者先后走访了哈市多家大型超市、特产商场和农贸市场,并未看到标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这19种农产品。记者先后采访了很多正在购物的市民,几乎所有人都称,不曾听说过这一名称。

  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为何鲜为人知?业内人士道出其中原因:目前大多数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并未真正使用专用标志,个别使用者,也未进行宣传推介,导致市场对其几乎没有认知度。

   粗放经营标志产品光环尽褪

  调研规划、资料准备、产品检测、评估申报、专家评审、国家审批……申请地理标志保护的手续不可谓不繁杂,但申请成功并不意味着经济效益上升。哈市已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19种农产品,大多数的品牌之路走得比较艰难。这些农产品都有着突出特色,但由于这些农产品并没有形成以标准规范生产、以标志保证质量、以品牌促进销售的良性机制,拓展市场之路越走越难。

  “巴彦大豆”是哈市第一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当年,巴彦大豆以蛋白质含量高、富含硒和锌等多种微量元素的特点成为哈尔滨特产。巴彦县农业办的孟宪彬说,2008年是巴彦大豆种植最火的一年,当年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后,全县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80万亩。然而这几年,巴彦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11年巴彦大豆种植面积不足60万亩。大豆减产是全国性的,主要原因是受到进口大豆冲击,同时玉米价格连续走高,种植效益超过了大豆,所以越来越多的农民改种玉米。

  尽管大豆减产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但是无法进行产业化经营,是巴彦大豆减产的“催化剂”。没有对其取得的地理标志进行大力宣传,巴彦大豆的收购价格与同类产品基本相同。没有深加工,巴彦大豆的衍生产品被冠上其他商标,巴彦大豆渐渐“消失”。孟宪彬说,与绿色大豆相比,巴彦大豆的农药残留量更低,品质更好,但因为宣传力度不够,现在巴彦大豆已经风光尽褪。

  2008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呼兰大葱”同样陷入了尴尬境地。呼兰区原野村利民蔬菜合作社社长张本路十分郁闷,今年“辣味浓、葱杆长”的呼兰大葱价格越来越低,甚至到了0.8元/斤。回想当年,呼兰大葱因为种植早、品质高,几乎占据了整个哈市市场,省内商贩更要靠关系才能收到葱。随着各地大葱种植面积的发展,呼兰大葱种植户的品牌意识差,如今呼兰大葱已风光不再,市场份额越来越小。而当年知名度远不如呼兰大葱、2010年才取得“地理标志”的山东寿光大葱,如今在海南已经卖到了每斤2元的高价,呼兰大葱却只能“窝”在家门口贱卖。

  与“呼兰葱”齐名的“阿城蒜”也频遇风霜。尽管全国大蒜价格一路飙升,但素有“大蒜之乡”美誉的阿城区蒜农们却没有尝到甜头。由于大蒜种植成本高、销售价格低等原因,当地许多蒜农已不再种植大蒜。阿城大蒜陷入了面积少、产量低、品质差、销售难的窘境。仅仅几年时间,阿城蒜的种植面积从1万亩缩减到5000亩,阿城蒜正在被南方蒜所取代。据阿城区农业办工作人员介绍,阿城蒜一直处于一家一户的零散销售状态,蒜农将蒜直接卖给上门收购的蒜商,自己收益不高。没有批量化销售、没有创出品牌的阿城蒜,在市场上十分缺乏竞争力。

  此外,阿城蒜至今仍处于几百年沿袭下来的“原始状态”,由于缺乏最起码的脱毒处理,阿城蒜蒜种的质量不断下降,近年更呈现明显衰变现象,导致大蒜个头缩小、整体减产。相比之下,山东大蒜在脱毒等技术处理上一直保持领先,长年保持着蒜瓣丰满、易于贮存等优点,在市场上很受青睐。地力减弱,种子退化,产量收益均降,农民逐渐弃种。“如果这种局面再得不到改善,阿城蒜将走向消亡。”工作人员坦言。

  哈市质监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认为,这些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的年产值与保护前没有多大变化,仅是名称获得保护,实质效益不大。该工作人员分析,之所以出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申请时轰轰烈烈、申请后销声匿迹”的尴尬局面,主要是缺少市场开发资金,生产规模过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加上社会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关注度不高,消费者对其较为陌生,导致这些农产品陷入发展窘局。


   有名无实地理标志难接地气

  据了解,哈市很多地理标志农产品没有注册商标,出售时也没有地理标志认证字样。

  按照《商标法》规定,地理标志注册人应是对地理标志所标示商品的特定品质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社团、协会、行业团体等组织都可以成为注册人,商品的生产者或经营者却不可以。所以使用地理标志的农产品企业,在对外宣传时,往往只宣传自己的商标品牌,而不愿花力气吆喝地理标志,导致地理标志的社会认知度越来越差。

  企业无权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导致宣传不力,而宣传不力又导致国家地理标志难以被企业花费大量投资打入市场。一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走向衰落。

  “围绕着国家地理标志做文章,应该是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的综合力量。国家地理标志其实比名牌和驰名商标更具备商业价值。”省质监局工作人员表示,各级政府部门应该重视国家地理标志的保护,像对待名牌一样投入资金去开发。事实上,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为支撑,并且具有一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气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无论在产品的标准化、企业的管理,还是主管部门的认证上,都要比名牌产品的意义更深远。所以,一些规模小、知名度小的农产品,必须要先开拓市场,等时机成熟之后再进行申报。只有按照市场规律,才能使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真正走出“申请热、使用冷、效果差”的怪圈。

  此外,业内人士还建议,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应确立由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方共同监管的体制,制定严格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监督制度,加大宣传,提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权益人的保护意识,与国际接轨,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国际注册等。

   政府出面龙头企业用好“标志”

  持有国家地理标志注册商标的农产品,往往更容易被外界认识到其独特品质。一个有良好信誉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将有助于该产品创立驰名商标,更易为市场所接受,提高市场占有率。哈市获得这项认证的19种农产品中,也有这样的鲜活例子。

  在哈市南岗区一家农贸市场内,“巴彦猪肉”的牌子醒目地挂在一个摊位前。营业员刘海告诉记者,自从标明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猪肉销量节节攀升。很少使用饲料添加剂、肉质香嫩……几乎每一个购买巴彦猪肉的消费者都能说出这种猪肉的几个特点。

  孟宪彬说,巴彦县有3种农产品获得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中“巴彦猪肉”一枝独秀。2011年巴彦生猪饲养量达到320万头,出栏生猪超过180万头,创产值24.55亿元,农民人均来自生猪产业的收入达到4500元,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40%以上,连续5年排名全省第一位。

  从成为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至今,巴彦猪肉越走路越顺。金锣集团、雨润集团纷纷慕名前来收购猪肉,金锣集团更在巴彦县投资8000万元建屠宰分割厂。如今巴彦猪肉声名远扬,这块金字招牌带动了全县经济发展。据粗略统计,目前巴彦县有养猪户近2.9万户,其中万头以上养殖公司9个,5000头以上养殖公司39个,500头以上养殖场81个,50头以下养殖户2.3万户。

  产供销一条龙的格局实现了巴彦县生猪产业发展的标准化,也让巴彦猪肉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今年年初,巴彦县丰源养猪专业合作总社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的生猪受到消费者欢迎,其负责人说:“每斤猪肉多卖2.6元,一头多卖400多元,合作总社的2000头猪就多卖80万元,去掉成本,比养普通猪多赚40万元。”

  2011年,尚志红树莓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随后,尚志市政府相关部门对红树莓进行了产业整合,从树莓到冻果、浓缩汁、果酒、果汁饮料、果粉……走上了产品系列精加工之路,尚志红树莓搭“地理标志”的顺风车越走越远。红树莓让尚志百姓走上致富之路,113个乡镇、6800家农户,种植面积7.5万亩,年产量1.6万吨,年总产值2.3亿元,平均每亩赚6000元,遇上好年景每亩可赚1.4万元……这些数字确立了尚志红树莓的全国“老大”地位。目前,尚志红树莓已远销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及欧洲等12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3200吨,创汇近千万美元。

  业内人士认为,地理标志价值的体现,离不开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当地龙头企业的带动。“巴彦猪肉”、“尚志红树莓”等农产品都是由当地龙头企业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企业+地理标志+农户”的产业模式,整合企业的经营优势和地理标志的资源优势,将大部分从事地理标志产品或者相关产品生产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集中管理、规模生产和营销,实现企业与农户在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中的双赢。

  另一方面,申报成功的,也要加强品牌维护能力,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主动介入,给企业和农户以指导,帮助他们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地理遗产,更有效地提升优质农产品和特色产业的发展,让更多地理标志农产品发挥应有的财富效应。

   哈籍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巴彦大豆,巴彦玉米,巴彦猪肉,阿城大米,阿城大蒜,阿城大白菜,阿城黏玉米,呼兰大葱,呼兰韭菜,延寿大米,延寿大豆,方正银鲫,新立胡萝卜,红星水库鲢鱼,尚志红树莓,尚志黑木耳,一面坡酒花,亚布力晒烟,阿城香瓜。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代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