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1月20日讯 时光如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春运也伴随着时针不停变换。每年的春运既相似又不同,尽管回家的轨迹未变,尽管车站里候车的人潮未变,却因火车一次次提速、公路客车一次次升级、航班一趟趟增加,让我们回家的脚步越来越“轻快”。从我省视角看春运,火车已经驶入高铁时代,公路客运已经实现村村覆盖,越来越多的打工仔也开始打飞的回老家,春运人辛苦着、忙碌着却又幸福着,因为他们一次次见证春运的历史!车票从短缺到相对富足,春运方式从单一走向多样。2013年熙熙攘攘的春运长龙中,“80后”、“90后”年轻人成为穿梭其中的生力军,这些观念前卫的年轻人让整个春运大潮又多了几分青春的活力。
据预测,哈尔滨铁路局在1月26日至3月6日为期40天的2013年春运中,将发送旅客1267万人,日均31.7万人,春运高峰日旅客发送量将达到45万人。由于铁路一直是人们春运的首选,为此,记者采访了哈尔滨火车站和哈尔滨铁路客运段多位“老铁路”,他们讲述了铁路春运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儿,铁路客流10年翻一番,实现从管理旅客到服务旅客的转变,从烧煤的“绿皮”火车到电气化的“红皮”快车、“白蓝”特快和“白皮”直快以及和谐号动车的变迁。
行囊 客运员耿跃海:从散装吃喝到特产礼盒
51岁的耿跃海是一位“老铁路”,已在哈站客运站车间工作30个春秋,经历了30年的春运。“变化太大了!我从事了30年铁路客运工作,其中当了12年的客运员。哈站春运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发送的客流逐年增加,2002年春运高峰发送旅客也就六七万人,2012年春运达到了十三四万人,今年也许会更多。车站没变,旅客多了,我们的服务没有掉队。”客运员耿跃海感慨地说,10年前,哈站春运每天能发七八十趟车,现在已经达到了一百二三十趟。
耿跃海每天的工作从8时开始,一直到21时下班,在候车大厅与售票大厅间往返穿梭,负责疏导客流、引导旅客进站、巡视发现老弱病残孕以及需要帮助的重点旅客,及时向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耿跃海平均每天要走10余个小时,步行近20公里,12年的春运,仅帮助旅客搬运的行李就达200多吨。
春运期间,通过帮助大包小裹的旅客搬运行李,耿跃海看出了其中的一些变化,“10年前,老百姓坐火车回家过年或探亲访友是大包小裹,现在依然是小裹大包,但包内的物品有了变化,看得出老百姓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以前包里都是些散装吃喝,现在不仅有特产红肠,还有各种精品礼盒。去年春运,有一位旅客扛了一个大包进站很费劲,我上前帮忙,愣是没搬动他的大包,我又找来两名客运员帮忙才帮着抬上了火车,原来包里装了100公斤红肠和腊肉,都是这位旅客带给亲友的。”
旅客的行李也能看出这几年的春运变化,以前北部线的旅客多数喜欢用编织袋装行李,而南部线的旅客喜欢用桶装东西,特别是重庆、徐州方向的旅客将生活用品、锅碗瓢盆都装在桶里携带,现在的旅客都喜欢用旅行包、拉杆箱。
车票 检票员闫晓英:从老式硬纸壳车票到红色纸质车票
闫晓英是哈站客运车间检票员,1988年参加工作,25年来她做过给水员、客运员、检票员。“我参加工作时,蒸汽机车还在使用,烧煤的绿皮火车很普遍,根本没有空调车,春运时客流最高峰也就三四万人。火车票用的还是老式硬纸壳车票,现在已经改成红色的纸质车票。”闫晓英说。
据闫晓英讲,她做给水员时,主要工作是保证列车供水,让春运中的旅客在车上都能喝到热水。因为当时在火车上旅客自带喝水杯子喝开水是唯一选择,不像现在可自带矿泉水及各种饮料。2009年,她开始做客运员兼检票员,3年用坏了5把检票钳,平均每天要为四五十趟车的旅客检票。2009年春运,她每天要给六七千名旅客检票,到了2012年春运,每天检票数就已达10000余张,估计今年春运还会有增长。
闫晓英说:“我们工作再苦再累,都没有怨言,只是对家人有着深深的愧疚。25年来,我在家和丈夫、父母们一起过的年三十还不到十个。因工作忙,我41岁才要孩子,75岁的母亲帮我看孩子,还不慎摔断了胳膊。我付出这么多不为别的,只希望赢得旅客的理解和支持。我的手机中一直存着三张照片,去年春运的一天,凌晨3点,我为一趟车的旅客检完票后,拿起扫帚打扫候车室卫生时,一位女旅客也找来扫帚帮我打扫。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说,看你们挺辛苦的,我就想帮把手。这位旅客、这件事让我很感动,我看到的是旅客较高的素质,他们能够理解、支持我们工作,让我感到很欣慰。”
候车环境 候车室值班员付饶:从木头硬板到浅色软皮沙发
哈站客运车间客运值班员付饶向记者讲述她眼中的春运变化,1995年参加工作的付饶,最初在软席候车室当值班员,候车室的座椅让她看到了铁路的变化。10多年前,普通候车室就是长条木头硬板,软席候车室的沙发也是白色布罩的老式沙发,后来换成黑色、蓝色的深色系皮革沙发,后来,哈站为了让旅客视觉更舒适,将沙发换成了浅色系的。
“十七八年前,客运工作人员对旅客是大喊、呵斥,完全是对旅客进行管理。近十年来,铁路客运出现了极大转变,工作人员声调降低、服务细化,从以前对旅客粗线条服务,改变成如今对旅客周到细致的主动服务,彻底从管理旅客向服务旅客实现了转变。”客运值班员付饶说,现在的旅客素质明显提升,10年前,旅客在候车室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瓜子皮到处都是,车站被弄得脏乱不堪。如今多数旅客都能主动将果皮、纸屑等扔进垃圾桶。
哈尔滨客运段北京车队列车长高伟涛——从“绿皮车”列车员到空调直快列车长
今年27岁的高伟涛在哈尔滨铁路客运段北京车队Z16次列车担任五组列车长,他从事列车员、列车长工作已经近10年。高伟涛告诉记者,2003年,他刚参加工作就赶上了春运,被分配到哈尔滨到宝鸡临客担任列车员,列车是“绿皮车”,车上供暖和烧开水都要靠列车员烧锅炉才能保证。“只要不怕脏,不管年龄大小都能烧好锅炉。”高伟涛说。
据高伟涛讲,2004年,他被调到哈尔滨至大连T262次列车担任列车员,T262次列车是电力空调机车,车厢内都有空调,旅客乘坐比较舒适,春运时期及夏季旅游旺季,车票可谓一票难求。2006年,他又被调到Z16次列车担任列车员,后升任为列车长。白色车体的Z16次列车可以说是目前最舒适的列车,全列软卧、一站直达北京,每节车厢36个软卧,共有18节车厢。乘坐这趟列车的旅客层次素质都比较高,不存在超员问题。
高伟涛参加工作快10年了,他说,随着各种特快、直快、动车以及高铁的开通,加上春运期间开通临客,每一位旅客都能走得了、走得好、走得安全、走得满意。
哈尔滨客运段广州车队副队长张军——以前只管行李现在还关注“心理”
1987年就参加工作的张军作为哈尔滨客运段广州车队的副队长除了担任管理工作,还在春运期间亲自上阵,担任哈尔滨至广州列车的列车长。
谈起在春运中让张军难忘的事,张军说:“哈尔滨至广州列车,由于距离比较长,往来客流人群比较大,常年处于满员状态。因此旅客在乘车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突发情况,而且不断有新的情况发生。有出现幻觉给周围旅客发钱的,还有担心随身工钱被抢而把钱给吞咽到肚子里的。”
张军说:“去年的春运中,一名湖南株洲到黑龙江务工的农民工,由于随身带着一年赚到的工钱,精神比较紧张。结果在列车还没有到湖南的时候,这名农民工就出现了幻觉,在车厢中突然站了起来,把身上的一万余元现金都拿了出来,给坐在附近的每一名旅客发钱,并且口中念念有词地说‘都别抢我钱,都有、都有,每个人都有’,这名农民工就把钱都发了出去。我和列车员了解情况后,从其他旅客手中又把钱都收了回来,并且放在列车员身上帮他保管了一路,最后还派了一名列车员专门照顾他,害怕他再出现幻觉。直到这名农民工安全到达株洲车站,又把钱还到了他的手中。”
谈起多年的春运感受,张军说:“以前主要是管理车厢内的行李,保证旅客的安全,现在乘车环境好了,我们也更关注旅客的精神和心理方面的感受,旅途中也会增加一些娱乐,让旅客放松心情。”
哈尔滨客运段上海车队列车长刘天军——从抢座位到求铺位
参加工作已经15年的刘天军是哈尔滨客运段的一名列车长,曾经多年担任哈尔滨至上海的乘务员。
刘天军对记者说:“我刚上班的时候,春运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字‘乱’。这个‘乱’不仅仅体现在春运期间旅客数量特别多,最主要的是春运的旅客上车之后很多人只有靠‘抢’才能占到位置。这个‘抢’不是抢‘坐’的位置,而是抢‘站’的位置。因为十几年前的春运旅客数量实在太多,已经超出了铁路的运输能力。在那些年,春运期间经常是车厢的行李架上、卧铺的铺位下面、车厢的厕所里、洗面间里全都是旅客。而且那个时候春运期间的民工潮特别汹涌。”
刘天军说:“遇到这种情况,只能是列车上的乘务员、乘警、列车长全员上阵,尽量帮旅客安置好位置。”
说起近几年的春运,刘天军说:“近几年,民航、汽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分流了一部分旅客,而且现在的旅客素质提高很多,包括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也有很大提高,所以现在的春运秩序要好了很多。十几年以前,农民工的行李是大包小裹,经常是一个人带着十几个玻璃丝袋子上车。现在的情况是,玻璃丝袋子少了许多,而且旅客上车之后,自己都能把行李安置到一个比较稳妥的位置。”刘天军说:“以前车票特别难买,很多人只要求能够在春运期间有一张车票,‘走得了’就成。而近几年的春运,旅客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走得了’,而是要求‘走得好’。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很多农民工、外出务工人员上车之后也都要求能够补上一张卧铺车票,这说明旅客对于旅途中乘车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了。”
刘天军说:“作为这十几年春运的亲历者,春运在不知不觉当中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多方面的,是向着越来越文明、越来越有秩序变化的。”
哈尔滨客运段黑河车队列车长周伟光——现在除夕坐车会和旅客一起吃饺子
作为一名80后的列车长,周伟光已经参加工作十多年,谈起连续多年在列车上过年的感受,周伟光对记者说:“由于铁路的运行规律决定,一个乘务队,在大年三十这一天,肯定会有两个列车组在列车上过年。赶到大年三十由谁来当班是根据常年的轮班来决定的,当万家团圆的时候,在火车上过年的滋味,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理解。以前,车上都比较拥挤,想给每位旅客送上一杯茶水都挤不进去,现在列车上的条件好了,只要条件允许,我们都会在除夕这一天,在餐车上和旅客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让旅客虽然在旅途中、列车上,也能有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