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北京3月10日讯(记者 孙晓锐)“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各大林区发生了明显变化,森林资源消耗大量减少,且林区经济与社会稳步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陶夏新指出,当前有一大部分地方国有林区未纳入工程实施范围,亦未享受相应政策,致使这部分林区长期形成的生态保护、经济与社会矛盾日益显露,森林生态功能减弱,森林质量下降,可采资源枯竭,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湿地退化及旱涝灾害等日趋严重。

全国政协委员陶夏新。东北网记者 孙晓锐 摄
陶夏新结合我省林业情况介绍说,位于大小兴安岭生态屏障的结合部(大小兴安岭植物区系的“交错带”)的黑河市,80%以上的森林资源为多代萌生天然次生林,林分质量下降、林相残破,成为大小兴安岭生态屏障中最薄弱的部位,宽度已不足100公里。形成的“缺口”效应直接影响到大兴安岭南麓和小兴安岭北坡生态功能屏障的发挥和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完整性;纵深影响到松嫩平原十年九旱,土地沙化和盐碱化日渐严重,威胁559万公顷粮食主产区的生产安全,甚至波及内蒙草原和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
陶夏新指出,地方实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补偿标准低,实施范围窄,优惠政策少,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保护和恢复森林。本来共同劳作在“山连山、树挨树”同一片森林资源完整体系内的地方国有林区职工人均年收入不足7000元,远低于已纳入天保工程那些林区职工的收入,也明显低于当地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尚有四分之一的职工未能参加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地方国有林场陷入巨额债务压力,拖欠职工工资及各种社会保险费用以亿元计。受地方财力限制,这些地方国有林区长期面临着基础设施及生产生活条件差、历史遗留问题多等民生问题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国家制定的《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政策支撑平台是“天保二期工程”,而黑河国有地方林区陷入困境的“短板”有可能拖累规划的实施。天然林保护应强调资源自然属性的恢复,不应受管辖权属范围的制约。其实,地方国有林区还是有一些纳入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例如,吉林省有四个地方森林经营局、内蒙古有八个地方森林经营局自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期即已纳入工程实施范围。
陶夏新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立足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实施,总结地方国有林区纳入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经验,适当调整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范围,尽早把北方生态屏障的关键部位包括进来,形成整体,更好地阻挡西伯利亚寒流的侵袭和蒙古高原黄沙的挺进,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东北平原,促进粮食增收。同时,减小天然林保护工程在地区间政策不平衡、部门间政策差异大带来的问题,推动这片林区资源保育、经济转型、持续发展,缓解林场职工群众生活困难,维护林区社会和谐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