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2日讯 午饭的时间一到,装有学生营养午餐的保温箱搬进教室,一阵桌椅响动,学生们冲到饭箱前。
想爸爸妈妈。
王岩在座位上没有动。他低头从书包里拿出两个已经凉透了的煮鸡蛋,一个烧饼和用小花园酒杯装的半杯咸菜。11岁的王岩安静地吃着。
班主任说,营养午餐7元5一份,已经上四年级的王志从来没有吃过。他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他从不坐校车,每天要步行将近一个小时上学;他最常穿的衣服,就是校服;每天的午餐,带的饭也就是土豆、鸡蛋、大白菜。
这样的生活,在王岩眼中似乎算不上什么。
栅栏后是孩子们一个个天真的笑脸。
瞄了一眼同桌饭盒里的肉丝,王岩用力咬了一口烧饼——“阿姨,我最想要一本《三国演义》。”
他们的心愿,总是那么简单、微小,小到让人心酸。
洗个热水澡 身上就没怪味了
穿着校服的赵子健在操场里跑得满头是汗,小脸上留下一道道灰色的水印。7岁的年龄,让他格外好动。
父亲去世,妈妈在外打工4年了,他跟着捡废品的爷爷奶奶租住在海城街附近的棚户区。夏天的时候,奶奶会打桶水替他冲一下,一到了冬天,连续两三个月洗不上澡。7元钱一张的澡票,对这个家来说并不便宜。
因为身上经常有一股怪怪的味道。为了给他安排同桌,老师费尽了心思。
提到洗澡,赵子健眼一瞪转身就跑。两只脏脏的小手,下意识地缩进了袖子里。
“淘丫头”想让妈妈别太累
郭晓是个有些俏皮的女孩。
忽闪的大眼睛,翘翘的冲天辫,一说话小手就不停地打着手势,看起来有些粗线条。“我想让妈妈不那么累”,她的心愿一说出口,原本还在叽叽喳喳的孩子们一下子静了下来。
午休时孩子们玩老鹰抓小鸡游戏。
外出打工的父母,是全家人幸福的支点。
郭晓的妈妈在一家超市做理货员,一周回家一次。每次在一起短短的半天时间,10岁的郭晓都能感觉出母亲的疲惫:要院里院外地帮姥姥干些活儿,替全家人洗衣服;到了晚上,经常是搂着妈妈正说着话,一抬头,妈妈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睡着了……
郭晓的心愿,让孩子们想象着另一种幸福——“我想快点儿长大能帮妈妈干点活儿”、“我想让妈妈每周都能休息,回来看我”、“我想去山东,我能帮他们做饭,让他们回家就能吃上饭”……
每个小小的心愿,诉说着对父母的想念,对陪伴的渴望。
留守孩子 想要个多彩的童年
他们对外面世界的感知几乎全部来自于电视机。
游乐园里的过山车、旋转木马,极地馆里的大白鲸、小企鹅,高高的龙塔……这些他们所生活的城市的真实,在他们的世界里,也仅仅是几幅电视画面。
“想要什么?”这个城市的孩子最希望被问到的问题,在留守孩子面前,显得有些不真实。
“你们平时都看些什么课外书?”
“语文书——”
“还有什么书?”
“数学书——”
……
一切,简单得好像本来就该是这个模样。
赵蕊突然说到了风筝,有老鹰,有蜈蚣,有飞机……“还有喜羊羊、灰太狼、机器猫”,记者随口接了一句。突然,孩子们的脸上个个露出了好奇与向往。
“想玩儿这样的风筝吗?”
孩子们使劲儿点了点头,十几个人,不约而同。
与之前一张张小脸儿上的平静与无欲,判若两人。
因为想要摆脱贫困,他们的父母离家打工。
因为生活的简单,留守孩子的世界里,从来没有过太多的“想要”。他们习惯了想要却得不到的生活,于是,一个个彩色的愿望被深埋在心底,偶尔飞出……
(文中涉及未成年人均系化名)
7元5一份的营养午餐,舒舒服服的热水澡,广场上放老鹰风筝,想让妈妈别太累……留守孩子的期盼简单而令人心酸,他们的内心世界深藏着一个个——
彩色心愿
4月上旬,哈尔滨依然看不到一丝绿色。
8岁的辛阳走在旭光村的十字街上,再穿过一条小道,就是他的家。知道记者想看看他课余时间都玩些什么,辛阳一头扎进他住的西屋,努力地想找出点东西给记者看。但最后,仅仅是从角落里抱起了一个已看不出本色的旧足球。
和许多农村留守儿童一样,已经上小学二年级的辛阳没有一本课外书,没有男孩子时兴的玩具,没放过风筝,对游乐园的了解,只是停留于电视画面……
他们在对父母漫长的等待中,悄悄地揉入了一个个小小的心愿。
昨日,记者再次走近南岗区红旗中心小学和海城小学的留守儿童,感受他们简单的生活,也看到了一个个多彩的愿望,飞出他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