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专家深入调研问诊冰城“中国式过马路”
2013-04-19 09:39:21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慕海燕 刘达齐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19日讯 当下“中国式过马路”成为热词。北京、南京、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相继出台政策,集中整治行人的“中国式过马路”行为。记者获悉,天气转暖后,我市交警部门也将开始冰城的整治“中国式过马路”行动。

道里区西五道街上,虽然人行道信号显示红灯,但行人仍“抱团”闯行。

  

  中央大街与红霞街交口:

  一分钟信号不等,行人扎堆硬“闯”

  中央大街与红霞街交口处的“中国式过马路”颇为“壮观”。记者在这个路口观察,中央大街上行人通行信号绿灯30秒、红灯60秒。也就是说,行人过街最长的等候时间为1分钟。

道里区上海街人行道上,行人无视车辆,悠然过街。

  但恰恰就是这短短的1分钟,让诸多人“急不可待”。一群行人拉着5米左右的横排,往前“挤”、“冲”,在车流间“杀”出一条“血路”。已等了3个信号的赵女士对此已漠然:“即使我把喇叭按破,也无法让闯红灯穿行的行人止住脚步。现在我在这个路口彻底练会了人车混行的驾驶技巧,如果无休止地让下去,不知要几个灯才能驶过这个10米左右的路口。”

  每到节假日就被专门派到这个路口执勤的协管员老王,描述这里的情形:“1分钟的信号基本没人愿意等到底,大家都在闯信号。”为了劝阻闯红灯的行人,他只能在红灯亮起起平伸双臂,手中再摆着一个小红旗,可以挡住七八个行人。和老王一起在此执勤的还有一位协管员,他们共同阻挡行人,才能保证红霞街上穿行中央大街的车辆缓慢通过。

  

  和兴路哈师大路段:

  横穿快车道,男子只为少走200米

  16日8时许,和兴路哈师大正门不远处,一名中年男子身手矫捷地先后跨越两个绿化隔离带,在湍急的车流中“闪转腾挪”,直奔马路对面的一家快餐店。早餐车经营者徐大姐告诉记者,这里时常有人跨越绿化隔离带横穿马路,十分危险。记者看到和兴路与文兴街、林兴路交口处都设有人行过街天桥,而此处正是两个天桥的中间区域。

  记者了解到,就在前一天,距此不远处,一男子横穿马路时被一辆捷达轿车撞倒。当时捷达车正常行驶,男子突然出现在快车道上。捷达车撞人后冲上绿化隔离带,而被撞男子头部受伤,右下肢骨折。

  记者在百度地图上利用测距工具测量得知,如果男子走文兴街天桥到快餐店,需要步行420米左右;如果走林兴路天桥,需要步行400米左右。而跨越两个隔离带,横穿和兴路到达快餐店,需要步行190米左右。只因为多出了200米的绕行距离,他就选择了一种最危险、最不文明的过街方式。

  “过街费用”太高

  行人冒险穿行马路

  调查显示:国人过马路时,平均能接受的最大绕行距离为219米

  为什么会出现“中国式过马路”?除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怀有侥幸心理、法制观念淡薄等诸多因素外,市民心中核算的“过街成本”也起了重要作用。

  市民算计的“过街成本”,交通专家的专业术语称为“过街费用”。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黑龙江省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专家组组长裴玉龙教授解释,行人过街时的行走时间、等信号或在车流间隙中穿行躲避车辆所产生的延误、行人过街的危险度,以及绕行所需要的时间,被统称为“过街费用”。

  行人过马路时的一般心理是,首先观察附近是否有人行过街设施,如果没有便直接在机动车间隙中穿行;如果有,还会有两种选择,一是选择人行过街设施,这种方式延误和危险度都会降低,但绕行时间增加。另一种是直接过街,延误和危险度都会增加,但不产生绕行时间。

  专家介绍,行人如何过马路,主要看过街地点与过街设施间的距离。经测算,如果绕行的总费用达到直接过街费用的两倍时,大多行人就会放弃绕行冒险穿行。

  两个过街设施之间的距离到底相距多远才科学?裴玉龙介绍,这要根据实际情况,经过科学论证后决定。一般在人流密集的商业区,设施的间距要缩小。在车速较快、车流较大的快速干道上,设施间距可以加大。每一个过街设施都可以计算出一个最大服务半径,以一个宽度14米的双向四车道为例,道路设计时速为每小时40公里,每小时行人量为900人,行人过街速度以每秒1.2米计算,实验室计算出:过街天桥最大服务半径是177米,有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为162米,无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为109米。测算出的最大服务半径,就是城市管理者要考虑设置人行过街设施地点的依据。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曾经进行过一项“关于穿越城市道路所能接受的绕行距离”的调查。结果显示,国人平均能接受的最大绕行距离为219米。距离再大的话,从心理承受度的角度分析,走路的人大多不愿意绕行。

  记者发现,和兴路上文兴街口人行天桥与林兴路街口天桥相距不到350米。按照和兴路这种双向八车道的道路设计,这两个天桥的间距在最大服务半径之内,完全可满足过街需求,符合行人正常过街的绕行承受能力,但每天仍有很多人在此危险地横穿马路。

  

  信号灯设计

  应满足多数人通行需求

  专家测算:市民平均过街速度是每秒1.325米,应据此科学设置信号灯时长

  去年,黑龙江工程学院科研人员对我市红旗大街与先锋路交口、中山路与长江路交口、黄河路与嵩山路交口,分不同时段、对不同年龄群体的过街行人,进行了相关参数调查。

  结果显示,我市市民平均过街速度是每秒1.325米,其中年轻人的过街速度最快,是每秒1.556米,老年人的过街速度仅为每秒0.825米。

  按照通行规范,信号灯设计应满足85%人群的通行需求,计算出哈市的人行信号设计速度应以每秒1.123米为宜。针对老年人出行人次较多的区域和路段,人行信号灯的设计应更多地照顾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每秒0.90米到每秒1.15米之间,是高校专家为哈市制定的人行信号设计速度区间。红灯设置时长,就是依据这个数据制定的。

  记者了解到,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曾在杭州地区做过一项调查,行人过街忍耐红灯的限度是70秒到90秒。如果行人过街红灯时长超过90秒,对行人的限制作用就趋向于零。换句话说,行人就有可能无视红灯的存在,硬闯红灯过马路。专家建议,行人过街信号的红灯设置时长应控制在90秒以内。

  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设工程学院教师詹晓松说,过马路时,多人同行过街速度就会降低,同时安全系数会相应增加,因为人多时,更易引起机动车驾驶人的注意。因此等待通行信号变绿,大家集体过马路时的安全系数最大。

  

  建立“示范街”

  制定长效治理方案

  专家建议:集中整治效果难持续,应完善设施、分步治理、注重长效

  不久前,浙江省20天处罚8000多起“中国式过马路”的消息,让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交管部门对行人违章打出的重拳。据中青舆情监测数据统计,仅有6.51%的网民认为,处罚违法行人没有必要。77.23%的网友表示支持处罚,其中约四成人承认自己就是深受“中国式过马路”困扰的机动车驾驶人。据了解,对行人的处罚刚开始时,占总数33.05%的受访网友对此表示质疑:执行难度大、不能落实。但浙江“一号行动”开展一周之后,这种质疑比例明显下降。

  毫无疑问,“中国式过马路”是国民素质滞后于社会发展的产物。很多城市的管理方都表示:“中国式过马路”已经到了不管不行的程度,它严重影响城市交通顺畅、损害城市形象,成为很多交通事故的隐患和诱因。

  其实,对于行人肆意穿行马路的行为,哈市交管部门几年前就曾开展过集中整治行动。2010年,我市交警曾对中山路上违法过街的行人采取站岗协勤的方式进行处罚,也曾对违法过街的行人首开10元或20元的罚单。整治期间,中山路上交通秩序明显好转。但随着集中整治行动的结束,行人违法过街行为再度出现。集中整治,并没让市民的文明过街素质有明显提高。

  对于当下全国各地都在陆续开展的“向‘中国式过马路’说不”的整治行动,裴玉龙教授认为,在哈尔滨还没有开展相关行动之前,希望有关部门能将先期的准备工作做好,制定有效、可行、长效的治理方案。“有关部门应该先给行人准备好必要的过街设施,该划斑马线的地方划线,该设信号灯的地方设灯,信号灯的秒数该调整的调整。硬件准备就绪后,再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同时配以相应的处罚,才能达到长期效果。”

  裴玉龙建议,治理“中国式过马路”应先从局部开始。我市近几年的新建道路工程,相关的人行过街设施配备比较科学完备;老街道相对较差,短时间内全部改造不现实,交警部门也没有那么多的人力。管理部门的整顿可以分批进行,可先在一些重点路段,如大直街、中山路等街路开展整治工作,建立一些“示范街”。“如果我们能在一年内整治出10条街路并巩固成果,那么第二年再整治10条街路,并配合行人过街设施的硬件建设,这样连续整治几年,哈尔滨就会有许多条街路杜绝‘中国式过马路’。在这些街路的‘示范’带动下,其他街路可能就不再需要整治了,冰城人会自觉养成文明过街的良好习惯。”

  南岗区红军街上,行人与车辆抢行,演绎一幕幕“中国式过马路”。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