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市青少年抑郁症人数每年以8%-10%速度递增
2013-04-21 07:54:35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王剑青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21日讯 记者从市第一专科医院了解到,我市青少年近四成有心理问题;青少年抑郁症人数每年以8%-10%的速度递增;该院青少年心理门诊每天接待小患者20余人。

  这一组惊人的数字背后,暴露的是我市青少年日趋严重的心理问题。

  不想上学、见东西就砸、写纸条咒骂妈妈、割腕自杀……开学将近两个月,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青少年心理门诊共接诊了数百名患上抑郁症的青少年。“抑郁症”、“社交恐惧症”正悄悄侵袭着花季少年。

  去年9月,哈尔滨市最大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在市第一专科医院成立。辅导站通过心理辅导、沙盘游戏等心理治疗方式,帮助未成年人疏导心理疾患。

  没考第一名“尖子生”疯了

  一些青少年过分注重学习的结果,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倒在了考试的重压下。

  杨娜是一名初四的学生,如果不是出现了心理问题,此刻的她应该奋战在课堂上冲刺一个月后的中考。记者在市第一专科医院病房看到她时,她正神情呆滞地望着窗外,手里摆弄着一个玩具娃娃。

  杨娜从小就是一名尖子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她的成绩始终在班里名列前三名。去年9月,升入初四的杨娜对自己的要求更严了,她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苛刻”的目标:每次考试只许第一,不许第二。去年12月初的一次月考,因为英语失误,杨娜的成绩排到了全班第三名。同学们不经意地一句“这回你让出了冠军宝座呀”,杨娜听起来却接受不了。从那时开始,杨娜不愿意和同学交流,怕和他们说话,甚至怕他们的眼神。她一回家就对爸爸妈妈发脾气。杨娜告诉医生,同桌的话就像针一样,刺痛着她的心。她开始整宿地睡不着觉,每天呆呆地望着天花板,脑海中不断闪现的是同学鄙视的嘴脸。

  渐渐地,杨娜不愿意去学校了,任凭父母、老师怎么劝说,她都不愿意走出家门,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待就是一个多月。杨娜的妈妈急得直掉眼泪:“马上就要中考了,孩子这样下去不是什么都毁了吗?”今年4月初的一天,杨娜突然问妈妈,人从高楼上跳下去就一定会死是吧?妈妈吓坏了,硬是把杨娜“架”到市第一专科医院,经诊断,杨娜患上了抑郁症,需要入院治疗。

  8岁男孩每天擦铅笔盒上百遍

  很多孩子的心理疾病表现在情绪异常、行为极端。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得警惕了。

  今年年初,市第一专科医院接诊了一个8岁的小男孩,他叫洋洋,上小学二年级。孩子的妈妈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洋洋迷上了擦铅笔盒。开始时每隔几个小时拿出来擦一遍,家人以为他“擦着玩儿”也没太在意。慢慢地,洋洋擦铅笔盒儿的瘾越来越大,频率也越来越快,每隔一会儿他就要擦一遍,无论是上课还是放学在家,每天都要擦上上百遍。如果不让他擦,洋洋就会表现出惊慌不安,不知所措,只有把铅笔盒从里到外细细地擦拭一遍,他才会安静下来。

  张聪沛院长曾治疗过一个小患者,小女孩叫孙琳琳,只有5岁,当时还在上幼儿园。有一段时间,孙琳琳的父母发现孩子的举动有些反常,她每次发脾气时,都会砸碎家里的东西,从笔筒到杯子、饭碗、纸巾盒……家里很多物品都被打烂了。父母形容她,一发气脾气来就像个“炸弹”,怎么都拦不住,还会时常撕破自己的衣服,用剪刀剪坏帽子、围脖。经诊断,孙琳琳患上了严重的情绪障碍。

  还有一位小患者,给张聪沛院长留下很深的印象。那是一个12岁的男孩,叫王强。父母离婚后,他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一次,老师无意中在王强的作业本上发现了一些断断续续咒骂的字句,“***让汽车撞死你”、“让耗子咬破***的心”等等。经过了解,王强咒骂的人竟是她的妈妈。张聪沛院长在与王强的交谈中发现,这个男孩的心中对母亲充满了仇恨,他总认为是妈妈的错误导致父母离婚,他们都不要自己了,因此才有写字条咒骂妈妈的举动。

  病例解析:

  张聪沛院长说,上面这些孩子看起来“稀奇古怪”的极端行为,其实都是他们的心理出现了疾病。目前该院心理门诊中接诊患心理障碍的儿童、青少年逐年增多。有的孩子离家出走、开煤气自杀、打骂爸妈,还有的六七岁小患者甚至“想死”。

  影响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因素很多,包括青少年本身心智不够成熟,面临的升学、就业压力。很多家长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而忽视了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应该多注意孩子的变化,尊重孩子的个性。在为孩子调整心态时,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掌握帮助的技巧,要多和孩子谈心。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让他们及时释放。

  别让孩子成为“蛋壳少年”

  一些孩子表面看起来没什么,但一敲就碎,心理非常脆弱。

  张聪沛院长说,现在的孩子普遍学业负担重,而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又太高,父母与子女间的交流和沟通往往只停留在吃饭、穿衣、考试成绩这几个方面,而对孩子的心理状态缺乏必要的深入了解。此外,由于家长的溺爱,造成独生子女们的心理素质差,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差,便经常出现厌学、抑郁、焦虑、冷漠等心理问题。在医学上,专家们将青少年的这种心理状况称之为“蛋壳现象”,即从外表看起来很坚强有个性,但一敲就碎,不抗打击,心理非常脆弱,也容易走极端。

  怎样才能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的“不正常”?张聪沛院长说,家长平时多与孩子聊天,如果孩子在一段时间里情绪低落、遇事高兴不起来、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提不起兴趣,这些细小的变化都是心理出现问题的信号。还有的孩子上课注意力难集中、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同学和老师冷淡,对考试成绩“无所谓”,这些现象也都说明了孩子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还有病情严重的孩子会流露出“活着没意思”的念头,这是更危险的信号,家长应及早带着孩子就医,避免发生更大的悲剧。

  病例解析:

  市第一专科医院张聪沛院长说,杨娜的病例十分典型,她是一个个性非常要强的孩子,不能不如别人。从该院接诊的情况来看,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很多都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尖子生”,还有不少是市重点、省重点中学的学生。

  青少年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过分注重结果,而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考试焦虑、厌学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问题等,是青少年及家长前来咨询的常见问题。这些情况在期末、期中、中考、高考时更为集中和突出。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有极个别甚至消极自杀。

  (因涉及未成年人,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相关链接: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

  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行为稳定。

  青少年不健康心理表现

  自私、任性、嫉妒、叛逆、浮躁、忧郁、自卑、自恋、自残、自杀。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