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就业
搜 索
海归遭遇求职尴尬 从待价而沽到折价而售
2013-04-21 08:31:16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衣春翔 韩雪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4月21日讯 近日,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举办的“2013春季留学英才招聘会暨高端人才洽谈会”在北京举行。我省很多留学归国的硕士、博士参加了招聘会,甚至还有父母专程赶往北京,为即将在国外毕业的孩子探探路。记者了解到,2012年,我省仅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就比2009年增加了43%,其他各类出国人员增幅也超过40%。

20日,“2013哈尔滨春季大型人才智力交流洽谈会”现场。本报记者 苏强摄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日益增长的归国人数,就业问题是不是也开始困扰着这些昔日“待价而沽”的海归们呢?记者近日在北京和哈尔滨两地进行了调查。

  无奈

  海外求学经历未必是优势

  3月29日,记者随刘志宇夫妇从哈尔滨匆匆赶往北京,参加留学人才招聘会,他们不是自己找工作,而是为马上在美国毕业的儿子来试试“深浅”。30日,在招聘会上转了一圈后,夫妇二人有些失落。“孩子高中就出国了,希望硕士毕业后回国工作,可没想到在国外读过书也没啥优势,好多单位都要求毕业生具备工作经验或是‘名门子弟’,如果当初孩子申请上名校,或是热门一点的专业就好了。”

  其实名校热门专业的海归硕士找工作也不容易。尹晓慧去年从美国名校杜克大学毕业,学的是最热门的金融专业,她告诉记者:“从去年11月到今年3月,我投出去了二十多份简历,只有3家公司通知去参加笔试,之后连面试的机会都不给,而当初直接选择在哈工程读研的同学,现在很多都在国企找到了稳定工作。”

  海归博士情况也不乐观。记者在招聘会现场认识了本科毕业于黑龙江工程学院,刚刚从新西兰获得国际教育管理学博士学位的小郑。他对记者说:“没想到国内的就业市场变化这么大。6年前出国读硕士、博士时,如果拥有海外博士学位是会被当做高级人才直接引进,可现在,要和其他海归毕业生一样参加招聘。”


 

  认识

  预期过高水土不服结构性障碍

  在哈尔滨的人才市场,记者也看到了很多海归的身影。总体说来,由于有较好的引进人才的政策,我省的海归就业情况不错,甚至供不应求。虽然能够找到工作,不过海归们表示工薪和工作环境低于自己的预期。

  海归的就业预期普遍较高,在上海、北京找工作的,一般希望月薪万元以上,在哈尔滨,至少也要6000元。过高的预期,成为找工作的“绊脚石”。某国有银行黑龙江分行的招聘人员对记者说:“我们只招聘普通的银行员工,不是高管,海外留学经历不重要,对于薪金要求过高的应聘者,我们的考虑很谨慎。”

  “在国外时,对于国内的招聘信息只能从网上了解,很有限。”在省人才市场的招聘会上,一位海归对记者说。与国内大学毕业生相比,不能及时、准确了解企业招聘信息,对国内人才市场、企业用人标准不了解,让很多海归感到“水土不服”。黑龙江大学本科毕业,从英国利兹大学传播学硕士毕业的小占回国两个多月了,工作仍没着落。他说,在求职路上,海归往往单打独斗,没有同学分享和交流信息,也没有那么多招聘会。

  结构性困难,也是海归就业变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记者在哈尔滨和北京进行了调查,共随机采访了191位应聘者。其中,具有硕士学位的占到79%,具有博士学位者仅占10.3%。学习金融、管理等专业的占到76%。学习理工科、医科等实用性学科的硕士较少,而需要这类人才的用人单位,却招不到海归。所有受访者中,拥有工作经历,尤其是国外大企业工作经历的只有13位,他们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长期从事海归招聘工作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归国人才越来越多,但既有博士学位又有工作经历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回流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结构性困难还表现在海归们的就业选择上,记者发现,国企和外企招聘展位上应聘者排着长队,而民企和北上广深以外单位的招聘展位则几乎无人问津。在省内找工作的海归,没有人选择到哈尔滨以外的城市工作。

  调整

  慎选专业拓宽视野建立完善就业信息平台

  从“待价而沽”到“折价而售”,当求职简历石沉大海,当残酷的现实远不及“高富帅”的美好蓝图时,海归们开始反思当初的留学是否值得。

  黑龙江教育学院的一位专家则认为,“海归不必妄自菲薄。海外求学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生历练,如果过于计较收支平衡,指望通过第一份工作就把学费赚回来,往往会使未来的路更窄。只要在职场中找准位置,海归们将具有厚积薄发的潜质。”

  除了调整心态,很多专家认为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海归就业信息平台。“政府和企业要多下功夫,丰富官方网站的相关信息,拓宽招聘渠道,增加就业服务形式,更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内容方式和人才培养特征。这样才能招聘到优秀的海外留学人才。”省教育厅国际交流中心的负责人说。记者了解到,我省加大了归国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很多城市的高新创业园区,还鼓励海归创业,配套政策也很“实惠”。

  省留学服务中心负责人认为,在选择出国留学的专业时,要考虑到将来的就业问题,不能凭着一时兴趣来决定。“在选择学校时就要考虑到实习机会对回国发展的帮助,从能否参加兼职、能否提供实习机会来选择学校。同时,过热过冷的专业都要谨慎选择。”

  采访中,刘淼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她在上海获得了一份年薪18万的工作,她告诉记者,她在黑龙江大学本科毕业后,到英国华威大学读了金融学的硕士,留学期间,一直很努力地做兼职。“最开始做销售的兼职,后来做过经理助理,毕业后,还在当地工作了一段时间。”

  一位留学专家认为,刘淼很具有代表性,“国内企业更愿意选择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留学生,留学生可以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比如公司职员、商店销售等,利用课余时间提前工作,适当的工作经验有利于留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认识,对回国后的求职更有帮助。”

  “根据当前国内的就业形势,回国留学生应降低预期,找工作的范围不要局限于大城市。拓宽求职视野,走出北上广深,归国留学生也许能找到施展才华的更大舞台。”省就业指导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