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7月1日讯 在七台河市新兴区新建街道有一位耄耋老人潘景和,将1956年至今50多年的工资条一直保存着。翻看对比这些工资条,生活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历历在目。
潘景和老人受过工伤,腿脚不好,常常由老伴代领工资,每次俩人看工资条时,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工资又涨了,如今生活好了。看到记者,老潘小心翼翼地从柜里拿出这些心爱的“宝贝”。呵,每一年都叠成一个小包,还用笔写下年份,虽然,这一包包纸都已泛黄,但老人的美好回忆永远不会变。
潘景和说,16岁他就在鸡西一家煤矿上班了,1956年才有了把工资条留下来的想法,就是要给儿女看看,让他们别忘本。一旁的老伴接过话头:“1958年刚结婚时,一个月工资才60多元,每月必须给老人40元,剩下的20块钱就是生活费了,那时大米一毛八一斤,苞米面3分钱一斤,仅仅够维持基本生活,有小来小去的毛病买点药啥的,就得出去借钱。想回娘家串串门,哪有路费啊?”
转眼,家里又添了孩子,日子更显清苦。1960年,他们从鸡西来到七台河,潘景和在新建煤矿当上了一名技术工人,工资略有提高,但还不超过百元。
等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百姓的工资额逐步上升,老潘的6个孩子相继上班、结婚,他家的日子好多了。特别是近十年来党的惠民政策,让退休工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工资飞速上涨。现在,老人每月都能开3000多元,一想到这,老人心里那个乐呀:“现在也不出力了,国家还没忘记我们老工人,连年涨工资。把这些工资条都保存下来,教育孩子别忘本,永远记住跟党走,多进步。”
小小工资条,在老人家保存了半个世纪,见证了老潘家的生活变迁。现在日子好了,工资多了,老潘一家人也在憧憬着他们的幸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