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医疗养老进冰城 九成以上是失能老人
2013-12-05 09:31:43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董艳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老人们在养护中心享受到悉心的照料。图为护工在照看老人午睡。

  东北网12月5日讯 “什么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答案是“人”。生活中,很多老人最后的生存方式同婴儿一样,他们的“晚上”,重病缠身,完全没有自理能力,不能离人。哈市现有这样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就有10万人左右。而全省尚没有一所公立的老年护理医院。

  养护中心就像整托幼儿园

  这里有17名医护人员,15名护工。

  今年7月1日,哈市道外区新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年关怀养护中心正式成立,中心由省四院道外分院领办,入住者中失能老人占了九成。

  医院的英文为hospital,它还有养老院的意思。医疗与照料是分不开的。对病人来说,尤其是失能老人,需要长期、耐心的护理。

  养护中心与幼儿园很像。这里有17名医护人员,15名护工,医护人员每天定时为老人们量体温、测血压;而老人们的吃、喝、拉、撒、睡,则全靠护工料理。护工就是24小时陪护的“阿姨”,可以按家属的要求,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多服务。一名护工最多可照顾七八位老人。

  朱姐是一对多的护工之一,伺候这些老人得心应手。在朱姐负责的病房里,77岁的杨丽云老人睡得很安详。老人左手戴着一个特制的手套,朱姐说:“和婴儿一样,老人经常无意识的挠脸。”

  入住者九成以上是失能老人

  据养护中心负责人高桂英说,新一老年养护项目是从大有社区引进的。今年7月,高桂英当时的养护团队被引入新一社区并正式挂牌。

  道外区87岁的王广学老人,自打得了脑梗后病情不断加重,最后卧床,几个儿女愁坏了,其中两个在上海上班,有劲儿也使不上。去年春节,老人再次“不行了”。留在老人身边的老四急坏了,听说高桂英这儿可以收治,就把父亲送了进来。

  昨天,在父亲的病房,老四告诉记者:“当时最反对的人是我妈,后来父亲脱离危险了,她也露笑模样了。”

  像王广学这样,原来在大有社区的老病号,这回基本都“跟”到了新一社区。现在,养护中心共有90张床位,住进了70多位病人,其中90%以上是失能老人。

  月收费最低1000多最高2700

  午饭三菜一汤,有荤有素。一旦病情变化,立刻启动“医疗模式”。

  未来,不可能仅依赖传统的由家庭子女照料老人的方式,如果雇用护工护理老人,一部分家庭在经济上又难以承受。谁来照顾卧病在床的父母亲?具有公益性质的专业社区医疗,还是让人期盼的。

  记者在新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到,生活护理费上,依据老人的病情、自理能力的不同,每月花费最少的为1000多元,主要是能自理的患病老人;最贵的2700元,针对的是完全不能自理、且要靠胃管进食的老人。

  老人们的伙食咋样?记者采访时看到,当天的午餐是红焖肉、炒鲜蘑、酸菜粉和冬瓜汤,标准的“三菜一汤”,主食是米饭和馒头。老人们告诉记者,他们的晚餐通常是两菜一汤,每顿都有荤有素。

  高桂英说,目前的收费,除去伙食费、床位费、水电费,还有护工工资,其实是微利,只能从管理上要效益。用高桂英的话讲,照顾老人是个“朝阳产业”,所以她坚持着。

  如果老人病情变化,则马上转成“医疗模式”,办入医保住院,这时的床费、医药费等就可以按相应标准报销了。

  刘玉秋老人80岁了,心脏病挺重的,自从今年9月住进养护院,再不想回家了。咋回事?白天一个人在家,怕犯病没人知道。老人说,儿子经常出差,儿媳上班,自己在家犯过几次病,虽然有惊无险,但害怕极了。家里住七楼,再犯病,邻居不在家咋办?

  就在记者前去采访的前一天,刘玉秋老人在养护院的卫生间里突然犯病了,卫生员范大姐闻声冲了进去,医生护士马上进行急救,老人很快转危为安。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