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4月21日讯 4月15日,著名导演、制片人杨洁因病去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几日来,不仅网友对86版《西游记》的经典表达了敬意和怀念之情,众多影视工作者也纷纷发声悼念,大家谈论最多的,还是杨洁率领《西游记》剧组,用6年时间,在环境艰苦、设备简陋、投资困难的情况下,拍摄了至今仍被人们视为经典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也成为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杨洁与《西游记》主创在拍摄过程中展现的敬业精神与经典意识,对比当下影视创作上浮躁的“快餐行为”和不良风气,令人感慨,也由此引发了业界的反思。

她用“西游精神”拍出《西游记》
演员姚晨17日发微博悼念杨洁,称“《西游记》是我从小到大唯一看不厌的电视剧。看过杨洁导演的采访,拍摄这部经典之作也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她对待艺术作品的严谨态度,永远值得每一个创作者学习。”众多网友纷纷留言表示赞同。

众所周知,杨洁是在非常困难的状况下拍摄《西游记》的,25集拍6年、演员一集拿30至70元片酬、一顿饭5毛钱……可以说,杨洁和西游剧组的所有人员,几乎是“用生命在拍戏”。据介绍,杨洁24岁时患了肺病切去了几根肋骨。开拍西游时,她不顾身体安危,当导演又是制片人,还要负责找钱来拍。1982-1988年、1998-1999年,《西游记》先后共发行二部:《西游记》25集、《西游记续集》16集。由杨洁导演,六小龄童、迟重瑞、徐少华、汪粤、马德华、闫怀礼主演。
杨洁在她的自传中讲述了拍摄西游时的种种困难。因为经费紧张,拍飞天戏吊威亚演员常常摔伤,有一次170多斤重的沙僧闫怀礼,一个重摔在摄像师王崇秋(杨洁爱人)的脑袋上,王当场就晕过去了。在6年拍摄中,师徒四人都摔伤过。以致每次如果拍完高空戏没有摔伤,大家都要击掌庆贺一番。只有一架撒农药的小飞机,其实根本不能用于航拍,他们把摄像师绑在舱门边上探出去拍摄。杨洁在《鲁豫访谈》中,将《西游记》的成功归于集体的敬业与付出。她说,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我们是在用性命拼搏,用心血创造。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电影电视剧管理处处长、电影《萧红》的编剧乙福海说,杨洁的“经典意识”令人肃然起敬,她将这种艰苦的工作经历,比喻为“西游精神”。如果没有像唐僧到西天取经那样锲而不舍的精神,《西游记》也没法在特别艰苦的条件下完成,我们也就不会看到这部经典作品。而这种踏实敬业的精神,正是中国影视界目前缺乏的。人们怀念杨洁,除了感谢她奉献了一部经典电视剧之外,还在于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下影视界稀缺的严肃认真的态度,这也是杨洁离世引起巨大反响的原因。
内容大于形式才能“动人心魄”
杨洁在自传里回忆说,我认为要拍好《西游记》,必须忠实于原著。如何把《西游记》里上百回的内容,浓缩于不到30小时的电视剧中,我和其他两位编剧戴英禄、邹忆青取得了共识:忠于原著,慎于翻新。选取原著中最精彩的部分,把它分成30集,一集一个故事。它们连续而又独立,每一集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像《计收猪八戒》,是喜剧风格,可笑处让你忍俊不禁;《斗法降三怪》是闹剧,开心处让你捧腹大笑;《三打白骨精》则是悲剧情调,动情处会让你潸然泪下……有人说《西游记》里没有“人情味”。错了!不论什么戏,若是没有“情”,就失去了灵魂。《西游记》原著里成功地塑造了各种艺术形象,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尤其是几个主要人物。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的重重磨难中,不断加深了师徒之情,还有家国之情、儿女之情……至于那些妖魔鬼怪、君王臣宰,也都各有特性,各有真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龙江电影制片厂厂长、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娄东义说,人们之所以喜欢86版《西游记》,主要原因是其内容大于形式。杨洁对经典的解读、对剧本的打磨,还有演员的选择,可以说吃的非常透,下了很大功夫。反观现在的影视剧制作,虽然特效炫目、内容从玄幻到穿越,应有尽有,演员的颜值、服装都漂亮,但是往往形式大于内容,给人空洞乏力的感觉,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
娄东义说,过去拍影视剧是干事业,现在则成了赚钱的行当。因为过于看重市场和利益,导致粗制滥造的“流水线产品”泛滥,制片方往往不是因为角色需要选人,而是看演员的名气。甚至一部剧的投资,三分之二都给了明星作片酬,为了所谓的号召力,其他的开支只能一再缩减。浮躁喧嚣,没有经典意识,成了现在影视剧制作的通病。
重塑经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哈尔滨电视台纪录片编导王庆分析说,86版《西游记》的成功,首先有时代的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国产电视剧创作的“黄金期”,杨洁、王扶林等导演和主创们,之所以一心沉浸于艺术而不为名利所缚,也得益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比如人文理想鼎盛,人们还比较单纯,没有过分物化;还有财政拨款体制、央视一家独大的号召力等客观因素。所以那时创作的四大名著电视剧,至今仍是难以超越的经典。
其次是表演上的精彩。《西游记》中,六小龄童塑造的孙悟空是全剧的灵魂人物,“美猴王”的经典形象至今无人超越。戏曲导演出身的杨洁,对演员的外形、肢体表达能力要求极高,以角选人也是86版《西游记》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即使配角也个个出色。
为了找适合演孙悟空的人,杨洁访遍猴戏名家,最后在六小龄童父亲的软磨硬泡下,才答应让六小龄童章金莱出演。在她的悉心调教下,眼睛近视加散光、毫无演出经验的六小龄童,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美猴王”。
王庆说,最近很火的《人民的名义》,为什么大家爱看?是因为剧中的一帮“老戏骨”,没有特效和颜值,他们在会议室里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精彩大戏。这说明观众不单单喜欢“小鲜肉”,他们对演员的演技,还是有审美和需求的。
第三,人们的怀旧情结也让这部剧成为某种难以割舍的“乡愁”。一生成就一部经典的杨洁,就像一个兢兢业业的手艺人,在创作仓促、资金极少、技术无保障、危险性高,且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拍出一个堪称奇迹的作品。反观如今的神话剧,有钱有技术,但往往拍摄周期只有数月,它们更像流水线上的快餐产品,缺少了匠人特有的爱与虔诚。
《西游记》首播30年来,累计重播超过3000次,创下了举世罕见的记录。或许,我们更怀念的,是《西游记》陪伴我们度过的纯真年代。83版《射雕》、86版《西游记》、87版《红楼梦》……虽然电视那么小、服装道具那么逊、画面特效那么烂,但是故事传递的能量却是那么真、那么纯、那么美。
在拍摄技术越来越成熟的今天,我们能否重拾“经典”?王庆说,很难,因为时代不同了。《西游记》虽好,但也不是无法超越。问题是,《西游记》一拍就是六年,精益求精,现在哪个投资方能让你的拍摄周期超过两年?《阿凡达》精彩,也是因为十年磨一剑!其次是演员,中国这么大,或许可以找到一个有童子功的优秀戏曲演员重塑孙悟空,但是你要给他时间,培养和磨练他的演技,制作方还要有敢于启用新人的勇气,而不是用明星来保证所谓的票房。偶像剧时代,明星的演技本来就不扎实,现在的风气又是拼颜值,演得好不好倒成了无所谓,见人不见剧,粗制滥造也就不足为奇。这样的大背景下,重塑经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