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4月27日讯 记者从今天举行的第13届哈医大二院“4.26爱心日”大型义诊活动现场了解到,哈医大二院“换心人”于文峰术后已经健康生活23年了,继续领跑亚洲心脏移植术后存活时间的最长纪录。本届“爱心日”义诊团队的专家“配置”更加全面,除心内科和心外科权威专家外,神经内科和内分泌科的顶级专家也加入到义诊队伍中。一上午的义诊活动,为700多名患者进行了免费的诊疗和咨询。
术后仍活跃在课堂上 每年还在带高三
我省首例“换心人”是杨玉民,1992年4月26日,哈医大二院由心外科主任夏求明教授主刀,近100名专家参与,为杨玉民成功实施了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13年前,医院将此日子设立为“4.26爱心日”,由于多脏器衰竭,杨玉民于2010年去世,换心后存活18年半。
于文峰是尚志市一名数学教师,1993年,32岁的他心脏病突然发作,晕倒在讲台上,紧急送医抢救后被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只有进行心脏移植才能继续生存。第二年,哈医大二院投入八十多名医务人员为他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于文峰也成了我省第二位“换心人”,目前保持着亚洲心脏移植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生活质量最好的纪录。每年的4月26日,于文峰都要来到哈尔滨,参加“爱心日”活动,希望带给大家健康生活的理念,有规律、有节制,爱惜自己的身体。
“既然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就要去奉献,体现生命的价值。”换心23年,于文峰仍活跃在课堂上,每年还在带高三毕业班,送走了上千名毕业生。
哈医大二院教授夏求明说:“器官移植的难点已经不在技术上,供体资源短缺才是真正的世界性难题。”今年92岁的夏求明教授是我国做心脏移植手术的第一人,也是于文峰当年心脏移植的主刀医生,先后为30余位患者进行了心脏移植。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器官捐献行列,延续生命,传递爱心。
打造龙江“护心”网 在家也能享专家会诊
今年是第13个“爱心日”,哈医大二院四位“换心人”于文峰(换心后第23年)、赵传军(换心后第22年)、杨孟勇(换心后第17年)和孙立滨(换心后第10年),也来到义诊现场,并且接受了全面的身体检查,确保身体各项指标正常,为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据了解,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打造了“互联网+爱心日”的平台,哈医大二院胸痛中心与多家基层医院开通了心血管疾病远程会诊平台。今天,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于波教授,利用心血管远程教育平台,与黑龙江省胸痛联盟中的佳木斯中心医院、红兴隆医院、裴德医院、青冈人民医院和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五家基层医院,进行了复杂病例讨论、疑难心电图解答、介入操作指导和远程会诊等四项活动,让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国内顶尖专家会诊的待遇。据于波教授介绍,目前已与我省25家基层医院开通远程平台,预计今年年底,将全面覆盖我省13个地市的100余家医院,真正完成龙江“护心”网的建设。
学会辨别心梗 抓住黄金120分钟
中国胸痛中心(哈尔滨)区域认证办公室主任、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CCU副主任杨爽教授介绍,心梗发生后的120分钟是抢救患者、改善预后的最佳时间,即心梗黄金120分钟。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所以患者和其亲属是这场生死营救接力赛的第一棒,出现病症一定要立即拔打120急救电话,千万不要图方便让亲属运送,因为120的运送速度一定是最快的,而且120救护车随行医生会为患者做相应的检查和急救,为后续抢救提供便利。等待救护车的这段时间最好平躺,保持安静,不要随意走动,亲属可以将窗户打开,不要围观,让空气流通,使患者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
杨爽教授强调,首先要学会辨别心梗,心梗发病的典型症状有胸骨正中间或中间偏左的地方出现心绞痛、压迫感,有濒死感,可持续5至15分钟或以上,还有人会出汗、恶心等,而牙疼、胃疼、嗓子疼等这些不典型的心梗症状很容易被忽视,所以当老人出现不舒服时要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