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9日讯(赵晓明 记者 许诺)近日,依兰县的三百余件文物被打捞出水消息一出,引得附近村民前来围观,坑坑洼洼的辅桥边上挤满了人群。种种情形背后,体现着依兰市民对文物保护意识的觉醒,体现了民众对文化遗产的珍视。

依兰县打捞出来的石碑。

依兰县打捞出来的文物局部。
近年来,依兰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城市改造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获得了一系列国家级殊荣,令全县人民鼓舞和自豪。对于近日打捞上来的三百余件文物,依兰广大干部群众内心充满了敬仰。消息一传出去,周边的群众就都过来围观,有抱着孩子的、有开着车的,坑坑洼洼的道路挤满了村民,大家都对被打捞出来的文物感到敬仰,默默着守候着文物,直到相关部门来将文物抬走鉴定。
高凯是依兰历史文化研究会的研究员,也是文物保护志愿者。从2003年起,他就开始深入研究依兰县的历史文化,此次发现的“九孔透龙碑”,在我国仅有10个,东北三省仅有这一尊。“简直是绝了!雕刻‘九孔透龙碑’需要两年的时间,在当时的年代没有什么工具可以用于雕刻,如今看来这精细的手法太不容易了。”
除了“九孔碑”,令高凯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几年前依兰县发现的“葛索链大院房”。据介绍,依兰是赫哲族“卢、舒、葛”迁居到此地才得此“三姓”美名。清代依兰曾流传着“三关两赵,郎一窝,数来数去没有姓葛的多”的民谣,正是当年生活的真实写照。1616~1714年,在三姓城驻防的赫哲族兵,尤以葛姓居多。目前,就黑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而言,能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已经很少了,葛索链大院房的发现为研究赫哲族宗教提供了现实客观的实物依据。
“依兰县每天都有历史发生。我们文物志愿者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高凯说,依兰县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在旧房拆迁、老道维修时就能发现不少文物。每当得知涉及拆迁的消息,高凯等文保志愿者都马上联系相关部门保护,不断的到现场勘查情况、四处协调沟通。
对于依兰县的文保工作,依兰县的文物保护工作者都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志愿者们希望能有更多群众加入文物保护团队中,依兰县的文保领域也需要广大市民全力合作,共同保护依兰文物的良好氛围。